放可能性: 在海豚君之前的《终极拷问,FSD 真能撑起 1.5 万亿特斯拉?》的这篇文章里,已经详细的探讨过智驾对于车企的意义。 目前新能源车行业已经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内卷下,尤其是在电动化创新已经快接近尾声,光靠卖车这个硬件收入,车企即使能挖掘出细分的蓝海赛道,但能带来的红利期的优势已经越来越短暂(可能不到一年就能被追上),而真正能构造车企护城河以及拔估值的关键(从硬件估值到软硬一体化的估值),也是卖车终局模式的重要的竞争要素。 也因此,车企都在特斯拉的引领下纷纷都在智能化上加大投入,2024年12月,理想也宣布从“智能电动车企业”转型到“人工智能企业”,目前理想的智驾能力也处于行业第一梯队,智驾拐点来临时,理想可能更能享受到对利润和估值双重释放的潜力。(但目前智驾拐点仍然未至,对于国内车企的估值仍紧围绕着卖车销量) 但这种战略的劣势在于: ①增程技术本身护城河并不高,导致理想L系列的先发优势红利持续被侵蚀: 从理想30万以上增程车型的市占率来看(理想30万以上增程车型销量/30万以上插混车型总销量),在中高端增程先发优势确实给理想构建了长达接近4-5年的领先期。理想30万以上插混车型市占率一直占据超半壁江山。 但在2024年之后就面临了强大的对手问界M9的冲击,市占率就在下滑,而在2025年面临的对于理想增程基本盘的冲击更大, 中高端增程SUV的先发红利优势持续被侵蚀, 理想30万以上车型市占率从原来的超半壁江山已经下滑到在2025年1-5月仅27.5%。 而具体去拆2024年之后理想在30万以上增程基本盘面临的冲击,可以看到: 理想30万以上车型市占率自2024年2月问界M9上市后持续在30%-40%区间波动,但整体仍然是呈现下滑趋势,尤其在2025年直接竞对问界,用改款M9+新M8的产品矩阵持续攻打理想30万以上L7+L8+L9的组合,理想30万以上市占率下滑更明显,到2025年5月已经下滑到仅23%。 而理想在2024年3月L7/8/9系列基本盘受到问界竞争冲击,Mega也失利的时候,迅速推出车型结构中价格最低的L6来挽救销量,凭借自身通过产品力构建的品牌力在做车型下沉。 一般车企品牌降维都自带品牌势能优势,价格带从上往下打更容易,所以理想L6推出后也确实挽救了理想的销量,为理想2024年50万辆的实际销量贡献了接近20万辆,在2024年二季度及之后在理想车型结构中也占据了接近一半。 但在2025年1-5月,理想L6的市占率也开始下滑, 20万以上车型的市占率同样也下滑到2025年5月低点仅25%。 而市占率下滑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理想的L系列的先发优势红利持续被消耗,尤其是理想本身并不属于真正以品牌力出身的玩家(车型结构在持续下沉),而如果用户群体更看重实用性属性(大空间+家用属性),天然的很容易被价格更低但产品力也不错的竞品车型所吸引, 尤其在增程技术本身的护城河并不高,模仿起来相对容易的情况下。 2025年除了直接竟对问界之外,入局中高端增程/插混SUV玩家日益增多,理想增程基本盘面临的竞争也持续加大: a. 第一痛点——产品溢价:用更低的价格,实现更大的空间,定位六座大型SUV直攻理想和问界: 本身主打中高端品牌,所以定价仍然在30万以上价格带的玩家:如腾势 N9, 领克 900,目前这两款车型连续2个月的合计市占率达到了近10%左右,能从理想和问界手上抢到市场份额;而下半年还有极氪电混车型上市; 本身品牌主打性价比路线,所以定价在20-30万价格带的玩家:深蓝S09, 银河M9,也被称为“半价理想”; b. 第二个痛点,用 “大电池”+“小油箱”“方案去打增程市场:主要是今年下半年的小鹏,和 2026 年的小米; 而今年理想增程改款已经全部出牌(改款力度相对较小),但下半年问界还有改款M7上市,理想增程基本盘车型改款力度已经越来越小(尤其是2025年的L系列小改款,基本仅升级智驾和激光雷达)。 同时理想对增程车型的第二个痛点:用户最频繁的用车场景-城市通勤的纯电续航几乎无升级,目前看来这样的升级力度无法对增程基本盘进行有效防守。 ② 错判蓝海赛道带来的高风险敞口: 理想的蓝海赛道挖掘+产品定义主导模式,这种战略模式天然伴随高风险敞口,一旦出现误判赛道就会引发利润与估值双杀。 而理想首发纯电战略的第一款纯电MPV车型:理想Mega就是典型案例,本身也是蓝海赛道战略下对于纯电MPV市场空间出现的错判+自身车型定价失误: 1) 赛道误判+产品定位失误 蓝海赛道误判:30万以上纯电MPV仍然是个小众市场,在Mega上市之前月销长期仅有4000辆左右。 场景脱节:MPV的用车属性本身更适用于商务接待,但Mega仍然沿袭了理想家用属性的逻辑,但家用MPV需要满足全场景的用车需求,尤其是长途出行。 理想55.98万的mega,虽然CLTC纯电续航在710km (高速实际续航400km-500km左右),在mega首次上市时,理想自建的超充站仅300多座,补能设施非常不完善, 是很难适用于家庭用户对于实用性和全场景的用车需求的。 2) 定价脱离品牌溢价能力: 品牌力溢价无法支撑55.98万的高定价:理想高估了自身的家用属性带来的品牌力溢价,理想的品牌力本质是要在高产品力基础上才建立的(理想的目标人群也是家用和实用主义者),而如果单从品牌力的比拼上是不如华为等自带品牌玩家 (理想车型结构下沉趋势VS问界车型结构上行趋势)。 Mega首次上市55.98万的定价过高,理想的品牌力溢价无法支撑此定价。 产品力不足:相较理想L9旗舰车型,Mega内部设计升级有限,产品力未能匹配溢价预期。 而Mega的失败导致了两方面的连锁反应: a. 盈利闪崩:在理想的2024年一季度业绩的财报中,也体现出了 Mega的失败,带来的包括三费投入节奏来不及调整(按预期销量65-80万销量推进),以及将战略重点过度放在Mega车型身上,致使L系列经营节奏错乱的被迫降价的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具体可见海豚君的财报点评:《理想:盈利闪崩!考验信仰的时刻到了》。 b. 股价崩塌:从理想的历史股价复盘来看,除了由于来自问界竞争的冲击+30万以上增程市场的渗透速度(啃BBA盘子)变慢,带来的对于理想增程销量基本盘的冲击(2024年增程车型销量增速放缓),理想Mega车型作为纯电战略的首发旗舰车型,首战失利使理想在2024年2月末接近46美元的股价高点,在短短4个月不到的时间,股价拦腰斩到阶段性最低点18美元左右。 所以由此看出,理想的蓝海赛道战略,本质是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模式,一旦成功会带来对利润与估值双击(L系列增程车型定位成功带来的戴维斯双击),但一旦失败会引发戴维斯双杀时刻。 海豚君将会在下篇继续带您拆解: 1. 与理想比,问界模式的含金量又如何? 2. 这两场模式之争背后,究竟是产品定义模式主导的含金量决胜,还是华为高品牌力粘性对于问界的加持称王?谁的投资在当前时点更具备价值? 敬请关注!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