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周茂华:预计2023年GDP增速5.0%以上,增长点主要来自消费、投资,稳外贸政策不能松懈
go
lg
...
出行、餐饮住宿等服务需求恢复,可能带动
服务
价格
走高,尤其部分行业存在劳动力短缺,部分服务供给短期难以有效满足需求,都可能出行局部
服务
价格
过快上涨。同时,物流运输价格走高,可能对物价构成推动。 但是与预计物价继续保持温和可控。 一是,国内需求处于追赶供给。国内供给率先恢复,需求恢复有个过程,短期出现需求持续过热的风险偏低; 二是,食品价格上涨动力温和。国内粮食连年丰收,同时,影响食品价格的两大因素,猪肉价格与蔬菜价格有望保持稳定。从生猪存栏等指标看,国内生猪产能基本恢复正常,供给充裕,国内加强市场引导,官方投储保持灵活,生猪价格有望保持稳定;蔬菜生长周期相对短一些,国内物流畅通等,蔬菜市场供应短期存在波动,但整体有望保持稳定。 三是,国内保供稳价措施有力有效。 预计2023年GDP增速在5.0%以上,增长点主要来自消费、投资 金融界:请展望一下2023 年中国经济,预计2023年有哪些核心增长点? 周茂华:2023年,我国消费内需动能增强,经济稳步复苏。主要是国内持续优化防疫措施,经济活动受限制减少,经济活动恢复,商品与服务消费需求明显改善,最终消费已成我国第一引擎、压舱石。国内持续优化防疫措施,此前受抑制交通出行、餐饮住宿、旅游休闲等服务业需求将明显反弹,2019年,服务业对我国经济贡献达到63.5%,近十年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4.5%,服务业恢复在存就业、消费,扩内需、稳定经济大盘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外贸保持韧性。今年我国外贸尽管面临一定不确定性,但我国工业体系齐全、产业链供应链完备,外贸结构持续优化,稳外贸政策力度不减,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活跃,我国外贸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强;另外,从欧美主要经济体就业情况看,预计今年经济衰退偏温和。整体看,我国外贸将保持韧性。 投资方面,从三大投资看,国内加大重点基建项目融资保障,基建投资有望保持高景气度;制造业方面,国内需求回暖,国内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有助于降低制造业经营压力,促进制造业投资维持高位;房地产投资方面,经济活动逐步回暖,一揽子稳楼市政策力度空前,供需两端发力,因城施策,保交楼工作稳步推进,楼市信心明显回暖,有助于带动房地产投资逐步改善。 加之,2022年基数相对低,预计2023年GDP增速在5.0%以上。 可以看出,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点主要来自消费、投资,其中消费中,服务业消费明显反弹,投资中,基建、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景气,房地产投资逐步企稳复苏。
lg
...
金融界
2023-01-10
加拿大“寒冬”真的来了!BMO:2023年物价上涨5%,房价下跌12%
go
lg
...
的4.9%升至11月份的5%,这反映出
服务
价格
的上涨。 BMO表示,
服务
价格
现在正受到通胀的影响。而且,从往年的历史数据来看,想要修正
服务
价格
要困难得多。 其中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工资的意外上涨,这也给服务业带来额外压力。BMO表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在2023年上半年,物价可能上涨5%或更多。 加央行表示,将尽一切努力将通胀率降至2%的水平,这意味着利率可能会继续走高。 BMO预计今年还会再加息一次,预计美国和欧洲加息次数会更多。 BMO首席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波特表示:“未来一年内没有降息的余地,各国央行都将为维持相对高的利率,直至通胀率能恢复正常,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我们认为不会在2024年之前降息。” 与此同时,持续的高利率将继续冲击房地产市场。BMO预计今年房价将进一步下跌 12%,销量将下降 15%,新房开工量也将大量减少。 BMO认为,由于经济形势对市场造成压力,政府“不可能”兑现其在未来几年新房开工量翻倍的目标。 至于加元方面,BMO认为今年加元不太可能走强,预计美元兑加元的平均汇率将徘徊在略低于1.33加元(约合75美分)的水平。
lg
...
房大师
2023-01-08
2023年中国会有服务业通胀吗
go
lg
...
但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劳动力供给比较充足,
服务
价格上涨
将相对温和。中性假设下,预计2023年全年我国CPI平均值在2.1%附近,四季度个别月份可能突破3%,货币政策不会因为通胀而大幅收紧。 ▍2022年许多海外国家经历了通胀大幅抬升,但疫后消费复苏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主要与三重因素有关: 1)俄乌冲突的爆发(2022年2月)带来能源与粮食价格暴涨:与能源相关的交通与工业制品项价格、食品项价格的大幅上涨构成部分国家通胀问题高企的重要原因。 2)劳动力短缺:在新冠后遗症、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提前退休等因素的影响下,英美等国供给端薪资成本抬升,物价水平高企。 3)消费复苏:疫情防控放开后伴随消费场景复苏,但由于消费是个“慢变量”且海外仍有部分国家消费支出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该因素带来的需求增加程度或相对有限。 ▍市场比较担心2023年中国服务业需求恢复后劳动力出现短缺,进而引发严重通胀,但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劳动力供给比较充足。 在海外需求下行、国内经济温和复苏的背景下,预计2023年能源等商品价格基本维持稳定。需求较快恢复且产能去化较多的接触性服务业价格存在上涨压力。不过,目前我国空闲劳动力较多,出现美国那种严重劳动力紧缺和高通胀的可能性较低:1)当前调查失业率高于历史均值,2)尤其是青年人口失业率偏高,3)近些年研究生扩招推迟了部分人的就业,4)新冠后遗症对劳动力的影响可控。从菲利普斯曲线的角度来看,如果服务业价格大幅上涨,应首先看到就业堰塞湖的退去,目前看还需要时间。 ▍为了更好地预测通胀风险,我们对23Q4(料为2023年高点)的CPI水平进行敏感性测试,分别考察当23Q4的CPI同比超过3%、4%、5%的临界点需要核心CPI有多大程度的修复。 结果显示: 1)若要2023Q4的CPI同比超过3%,需要核心CPI环比均值较之于疫情前月均修复0.23个百分点(海外国家均值0.32%),此时2023年全年CPI同比增长2.2%; 2)若要2023Q4的CPI同比读数超过4%,需要核心CPI环比较之于疫情前月均修复0.35个百分点,超过海外国家均值,实现或有一定困难; 3)若要2023Q4的CPI同比读数超过5%,需要核心CPI环比较之于疫情前月均修复0.48个百分点,远超海外国家均值,出现的可能性极低。 ▍中性假设下,预计2023年全年CPI平均值在2.1%附近。 假设猪肉、原油价格基本稳定,我国核心CPI较之于疫情前月均修复0.2个百分点(持续半年,后增幅放缓),我们预测2023年四个季度CPI同比依次为2.1%、1.7%、1.9%、2.5%,全年平均值为2.1%。其中预计核心CPI同比读数将呈现逐季抬升的趋势,23Q1小于1%,23Q2在1%-2%,23Q3在2%-3%,23Q4可能突破3%,全年核心CPI均值在2.2%-2.3%区间。 ▍预计货币政策不会因为通胀而大幅收紧。 第一,预计2023年全年平均CPI增长低于3%,仅个别月份可能会高于3%,与政府目标并不冲突。 第二,2023年的物价主要面临的是结构性压力,尤其是服务业,物价全面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第三,虽然2023年服务业需求有望快速恢复,但并不能称为需求过热,反而很可能仍低于合理均衡水平。 虽然央行在2022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曾提示需求侧通胀风险,但是央行副行长刘国强也曾在2022年12月表示,2023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2022年。 ▍风险因素: 猪肉价格上涨超预期;原油价格上涨超预期;劳动力供给超预期紧缩。
lg
...
金融界
2023-01-06
美联储多官员发声力挺鹰派立场 称通胀依然“高得出奇”
go
lg
...
几个月才开始回落。但美联储官员重点关注
服务
价格
,认为其薪资紧密关联,而服务领域通胀依然高企。 “我们真正看到通胀居高不下的领域似乎是经济中服务业的非住房部门,” George说,“所以,我认为这将是我了解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政策是否起作用时去观察真正线索的地方。” 这位掌舵堪萨斯城联储银行11个年头后将于本月退休的行长警告称,美联储抗通胀之战可能导致经济下滑。 “我不是预测衰退会发生,但我很现实,当你看到增速低于趋势,而且我们的政策工具将着眼于拉低需求时,留下的余地就不大了,” George说,“这不是我的预测,但我确实认为压低需求会造成这种可能。”
lg
...
金融界
2023-01-06
美联储乔治:应将利率升至5%上方 并保持这一水平至2024年
go
lg
...
势,但美联储官员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
服务
价格
,他们认为,
服务
价格
与工资密切相关,是通胀持续上升的主要领域。 乔治透露,服务方面的通胀是该行官员们真正观察线索的地方,以衡量先前的货币紧缩政策在这一领域获得多少成效。她还警告称,美联储降低通胀的行动确实有导致经济下滑的可能性。 但她指出,她并不是预测经济衰退,而是央行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就是为了压抑需求。因此,未来会相应地出现低于趋势的增长率。
lg
...
金融界
2023-01-06
堪萨斯城联储行长主张加息至5%以上并保持至2024年
go
lg
...
几个月才开始回落。但美联储官员重点关注
服务
价格
,认为其薪资紧密关联,而服务领域通胀依然高企。 “我们真正看到通胀居高不下的领域似乎是经济中服务业的非住房部门,” George说,“所以,我认为这将是我了解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政策是否起作用时去观察真正线索的地方。”
lg
...
金融界
2023-01-06
ATFX宏观:德国12月CPI年率自10降至8.6,高通胀拐点的出现已毋庸置疑
go
lg
...
1.1%,12月涨幅回落至20.7%。
服务
价格
增速仍呈现上升态势,但12月涨幅仅3.9%,对整体物价影响较小。需要提醒的是,虽然德国CPI年率已经显著下降,但仍远远高于欧央行设定的2%通胀目标。 为应对高通胀问题,欧央行大概率延续加息政策,只不过单次加息幅度会有显著下降。近期,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Martins Kazaks讲话称:“在2月和3月的会议上,我们(欧央行)将大幅加息。”12月15日的利率决议,欧央行加息幅度从75基点降低至50基点。加息幅度的下降是欧央行对高通胀拐点出现的回应。预计2月份和3月份的利率决议,加息幅度将保持50基点不变。同期的美联储利率决议或许会再次调降单次加息幅度,因为美国的高通胀已经实质性缓解:连续5个月的CPI年率下降,最新值为7.1%,远低于德国通胀水平。 欧央行和美联储同时抛弃激进的加息政策,转向温和的加息政策,但由于欧元区预期单次加息的幅度要比美联储更高,所以欧元对美元具有微弱的升值优势。美元指数最新值104,去年9月份的峰值为114,价格已经跌去10个整数点,空头趋势显著。当前市价以104为中枢做窄幅震荡,上限1.5.5,下限103.5,预计将会在本月选择突破方向。欧元是美元指数的主要组成货币,欧央行加息利率预计比美联储更大,所以美元指数在本月下破103.5的概率更高。2023年一季度,美元指数有可能跌至95附近。 ▲ATFX图 12月份德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涨至2.56%,创出2012年以来新高,这是对欧央行延续加息政策的回应。同期的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在上升,但升幅较为有限,距离2022年高点4.23%仍有较大距离。债券市场是汇率市场的先行指标。德债收益率相比美债收益率更加强势表现,强化了美元指数下跌,EURUSD上涨的预期。 ATFX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代表分析师观点,且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
lg
...
金融界
2023-01-04
元旦假期影响A股市场的要闻集锦,XBB.1.5毒株在美国登顶,还要多久才能熬过这段最艰难时光?卫健委回应
go
lg
...
和浩特市三级医疗机构单颗常规种植牙医疗
服务
价格
的全流程调控目标最高为3660元,费用包括种植牙的诊查费、生化检验、影像检查费、种植体植入费、牙冠置入费、扫描设计建模费、麻醉费、药品费用总和。公立医疗机构采取“服务项目+专用耗材”技耗分离。 造车新势力发布12月交付数据 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发布12月交付数据,蔚来交付新车15815台,同比增长50.8%,环比增加1637台,创月度交付新高;理想汽车共交付新车21233辆,创下单月最高交付纪录,同比增长50.7%;,小鹏汽车总交付11,292台,环比增长94%,重回万台水平。AITO问界系列2022年12月交付10143辆,再次实现单月交付破万。 中信建投:预计2023年资金面的担忧将逐步得到缓解 A股整体表现或较好 中信建投策略发文表示,截至11月份,2022年居民存款累计新增存款高达14.95万亿,环比去年多增约5万亿,是历史同期从未出现过的水平。超额储蓄预示着资金上并无担忧,核心仍在于信心修复的时间及斜率。届时一旦信心重拾,居民资产负债表走向修复,风险偏好提升下积压的超额储蓄流至股市可期。我们预计2023年资金面的担忧将逐步得到缓解,有望转为增量博弈,同时考虑到估值水平决定反弹高度,当前A股处于历史低估值区域,具备估值上的优势,在估值因素和流动性因素的双重作用下, 2023年A股整体表现或较好。 腾讯控股全年被加仓超800亿港元 成为2022年南向资金流入最多的个股 2022年港股已收官,南向资金全年合计净流入港股市场超3800亿港元,集中流入头部互联网及新能源汽车板块。其中腾讯控股全年被加仓超800亿港元,成为2022年南向资金流入最多的个股。 限售解禁 本周(1月2日-1月6日)共有60家公司涉及限售股解禁,合计解禁量约37.18亿股,按最新收盘价计算,解禁市值为972.97亿元。 本周解禁数量较大的公司有世纪华通、天下秀云、铝股份、侨银股份、中国移动等。其中,世纪华通约7.76亿股限售股将于1月4日解禁并上市流通,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约为10.41%。天下秀约7.41亿股限售股将于1月3日解禁并上市流通,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40.97%。
lg
...
金融界
2023-01-02
为何觉得“白肺”、重症变多了?权威解读来了 上海警方抓获多名殡葬“黄牛”
go
lg
...
法经营、非法获取家属信息、伺机哄抬殡葬
服务
价格
,甚至未提供真实服务存在诈骗等涉嫌违法犯罪的线索,逐一排查梳理,形成专案实施精准打击。12月29日,徐汇分局破获一起涉嫌高价收取殡葬费用的案件,3名犯罪嫌疑人在网上发布殡葬中介信息,以每单增加50%以上服务费提供殡葬服务非法牟利。 此外,上海警方还派出专项督导组,采取着装和便衣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殡仪馆、医院开展巡查,及时查处“黄牛”扰乱秩序、获取不法利益等违法行为,及时整改各类问题隐患。12月29日,虹口分局在宝兴殡仪馆周边开展巡查时,现场抓获20余名殡葬“黄牛”,相关违法人员在没有殡葬服务需求和相关证明手续的情况下,通过插队等方式将得到的业务受理名额以1500至2000元不等的价格贩卖给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扰乱了市民办理业务的正常秩序。目前,上述违法人员已被依法行政处罚。 警方正告, 上海警方对利用疫情趁机扰乱殡葬行业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将会同有关部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下一步,上海警方还将会同市民政部门、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日常联络协作机制,加大联合打击力度,进一步净化殡葬服务市场。广大市民群众如发现此类情况,请及时向警方提供线索。
lg
...
夏洛特
2022-12-31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
go
lg
...
责任和义务,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安全管控、
服务
价格管理
、服务连续性、信息披露、纠纷解决机制、违约责任承担和应急处置等内容。 第十五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投诉处理工作机制,畅通投诉渠道,规范投诉处理流程,加强投诉统计分析,不断溯源整改,切实履行投诉处理主体责任。 第十六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配套机制,积极主动与消费者协商解决矛盾纠纷,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促进矛盾纠纷化解。 消费者向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组织请求调解的,银行保险机构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参加调解。 第十七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内部培训机制,对从业人员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培训,提升培训效能,强化员工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第十八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内部考核机制,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内部考核制度,对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内部考核纳入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合理分配权重,并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问责体系,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 第十九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内部审计机制,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审计方案,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纳入年度审计范围,以5年为一个周期全面覆盖本机构相关部门和一级分支机构。 第三章 保护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 公平交易权 第二十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优化产品设计,对新产品履行风险评估和审批程序,充分评估客户可能承担的风险,准确评定产品风险等级。 第二十一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有利于消费者接收、理解的方式进行产品和服务信息披露。对产品和服务信息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说明,及时、真实、准确揭示风险。 第二十二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以显著方式向消费者披露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利息、收益、费用、费率、主要风险、违约责任、免责条款等可能影响消费者重大决策的关键信息。贷款类产品应当明示年化利率。 第二十三条 银行保险机构不得进行欺诈、隐瞒或者误导性的宣传,不得作夸大产品收益或者服务权益、掩饰产品风险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业务性质,完善
服务
价格管理
体系,按照
服务
价格管理
相关规定,在营业场所、网站主页等醒目位置公示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
服务
价格
等信息。新设收费服务项目或者提高
服务
价格
的,应当提前公示。 第二十五条 银行保险机构不得允许第三方合作机构在营业网点或者自营网络平台以银行保险机构的名义向消费者推介或者销售产品和服务。 第二十六条 银行保险机构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当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不得存在下列情形: (一)强制捆绑、强制搭售产品或者服务; (二)未经消费者同意,单方为消费者开通收费服务; (三)利用业务便利,强制指定第三方合作机构为消费者提供收费服务; (四)采用不正当手段诱使消费者购买其他产品; (五)其他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情形。 第二十七条 银行保险机构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应当确保风险收益匹配、定价合理、计量正确。 在提供相同产品和服务时,不得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或者风险状况的消费者实行不公平定价。 第二十八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不得存在下列情形: (一)在格式合同中不合理地加重消费者责任、限制或者排除消费者合法权利; (二)在格式合同中不合理地减轻或者免除本机构义务或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从贷款本金中预先扣除利息; (四)在协议约定的产品和服务收费外,以向第三方支付咨询费、佣金等名义变相向消费者额外收费; (五)限制消费者寻求法律救济; (六)其他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情形。 第四章 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权和依法求偿权 第二十九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审慎经营,保障消费者财产安全权,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和监控手段,严格区分自身资产与消费者资产,不得挪用、占用消费者资金。 第三十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合理设计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落实消费者身份识别和验证,不得为伪造、冒用他人身份的客户开立账户。 第三十一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严格区分公募和私募资产管理产品,严格审核投资者资质,不得组织、诱导多个消费者采取归集资金的方式满足购买私募资产管理产品的条件。 资产管理产品管理人应当强化受托管理责任,诚信、谨慎履行管理义务。 第三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勤勉尽责,收到投保人的保险要求后,及时审慎审核投保人提供的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 保险公司应当对核保、理赔的规则和标准实行版本管理,不得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以不同于核保时的标准重新对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进行审核。 第三十三条 保险公司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及时作出处理,不得拖延理赔、无理拒赔。 第五章 保护消费者受教育权和受尊重权 第三十四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加强教育宣传的针对性,通过消费者日常教育与集中教育活动,帮助消费者了解金融常识和金融风险,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 第三十五条 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应当坚持公益性,不得以营销、推介行为替代金融知识普及与消费者教育。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多元化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渠道,在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营业场所设立公益性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专区。 第三十六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培育行业的信用意识,营造诚实、公平、守信的信用环境。 第三十七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融合线上线下,积极提供高品质、便民化金融服务。提供服务过程中,应当尊重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不得进行歧视性差别对待。 第三十八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积极融入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优化网点布局,尊重老年人使用习惯,保留和改进人工服务,不断丰富适老化产品和服务。 第三十九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充分保障残障人士公平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加快线上渠道无障碍建设,提供更加细致和人性化的服务。有条件的营业网点应当提供无障碍设施和服务,更好满足残障人士日常金融服务需求。 第四十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规范营销行为,通过电话呼叫、信息群发、网络推送等方式向消费者发送营销信息的,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拒收或者退订选择。消费者拒收或者退订的,不得以同样方式再次发送营销信息。 第四十一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规范催收行为,依法依规督促债务人清偿债务。加强催收外包业务管理,委托外部机构实施催收前,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告知债务人。 银行保险机构自行或者委托外部机构催收过程中不得存在下列情形: (一)冒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名义实施催收; (二)采取暴力、恐吓、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实施催收; (三)采用其他违法违规和违背公序良俗的手段实施催收。 第六章 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第四十二条 银行保险机构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坚持合法、正当、必要、诚信原则,切实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第四十三条 银行保险机构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向消费者告知收集使用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等规则,并经消费者同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消费者不同意的,银行保险机构不得因此拒绝提供不依赖于其所拒绝授权信息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银行保险机构不得采取变相强制、违规购买等不正当方式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第四十四条 对于使用书面形式征求个人信息处理同意的,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以醒目的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明示与消费者存在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 银行保险机构通过线上渠道使用格式条款获取个人信息授权的,不得设置默认同意的选项。 第四十五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在消费者授权同意等基础上与合作方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在合作协议中应当约定数据保护责任、保密义务、违约责任、合同终止和突发情况下的处置条款。 合作过程中,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严格控制合作方行为与权限,通过加密传输、安全隔离、权限管控、监测报警、去标识化等方式,防范数据滥用或者泄露风险。 第四十六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督促和规范与其合作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有效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在不同平台间传递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七条 银行保险机构处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业务和信息系统,遵循权责对应、最小必要原则设置访问、操作权限,落实授权审批流程,实现异常操作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干预。 第四十八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从业人员行为管理,禁止违规查询、下载、复制、存储、篡改消费者个人信息。从业人员不得超出自身职责和权限非法处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职责,通过采取监管措施和手段,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严格行为监管要求,对经营活动中的同类业务、同类主体统一标准、统一裁量,依法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和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五十条 银行保险机构发生涉及消费者权益问题的重大事件,应当根据属地监管原则,及时向银保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报告。 重大事件是指银行保险机构因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不到位或者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导致大量集中投诉、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造成重大负面舆情等。 第五十一条 各类银行业保险业行业协会以及各地方行业社团组织应当通过行业自律、维权、协调及宣传等方式,指导会员单位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行业良好形象。 第五十二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指导设立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组织,监督银行业保险业消费纠纷调解机制的有效运行。 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组织应当优化治理结构,建章立制,提升调解效能,通过线上、现场、电话等途径,及时高效化解纠纷。 第五十三条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视情节轻重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一)监管谈话; (二)责令限期整改; (三)下发风险提示函、监管意见书等; (四)责令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内部问责; (五)责令暂停部分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 (六)将相关问题在行业内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 (七)职责范围内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五十四条 银行保险机构以及从业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实施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但违反本办法的,由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区分不同情形,给予以下行政处罚: (一)通报批评; (二)警告; (三)处以10万元以下罚款。 银行保险机构存在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且涉及人数多、涉案金额大、持续时间长、社会影响恶劣的,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除按前款规定处理外,可对相关董事会成员及高级管理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10万元以下罚款。 银行保险机构以及从业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理财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是指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不含再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银保监会负责监管的其他金融机构参照适用本办法。邮政企业代理邮政储蓄银行办理商业银行有关业务的,适用本办法有关规定。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由银保监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lg
...
金融界
2022-12-30
上一页
1
•••
125
126
127
128
129
•••
144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欧盟指责产能过剩,中国二号人物罕见地直言不讳!
lg
...
中国重磅信号!华尔街日报:习近平减少外访、缺席一些重要峰会 原因是什么?
lg
...
罕见公开对抗!英国金融时报:特朗普亲访美联储 与鲍威尔发生言语冲突
lg
...
黄金猛烈回调的原因找到了!金价大跌近20美元 接下来如何交易黄金?
lg
...
8月1日大限逼近,特朗普对中国的策略变了!美元隐患未除,下周重磅大戏不断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上风云#
lg
...
111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