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大而美”法案或致美国赤字十年激增3.4万亿美元,意味着债务危机风险与医保覆盖大幅缩水

2025-07-23 00:12:08
今日美股网
媒体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 导读目录“大而美”法案推升财政赤字,十年增3.4万亿美元美国联邦债务达36.6万亿,债务可持续性引市场担忧约1000万美国人或失去医保,社会福利结构遭冲击政策争议与未来走向:短期刺激,长期拖累?权威点评与总结常见问题解答“大而美”法案推升财政赤字,十年增3.4万亿美元根据 www.TodayUSStock.com 报道,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7月21日...
“大而美”法案或致美国赤字十年激增3.4万亿美元,意味着债务危机风险与医保覆盖大幅缩水

导读目录

“大而美”法案推升财政赤字,十年增3.4万亿美元

根据 www.TodayUSStock.com 报道,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7月21日发布的最新评估指出,由前总统 Donald Trump 推动的“大而美”(Big and Beautiful)税收与支出法案,将在未来十年内使联邦财政赤字增加约3.4万亿美元

该法案包括减税、扩大军费和基础设施支出等多项激进财政政策,虽短期可拉动经济,但长期将加剧结构性赤字问题。CBO表示,这一扩张性财政路径如果不伴随税收增加或支出削减,将显著削弱财政稳定性

美国联邦债务达36.6万亿,债务可持续性引市场担忧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规模已高达 36.6 万亿美元,相当于2024年名义GDP的 126%,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比例超出 IMF 对发达国家债务可持续性的警戒线,引发全球市场对美国长期偿债能力的广泛担忧

指标 当前值 参考说明
联邦总债务规模 36.6 万亿美元 约为GDP的126%
预计新增赤字(未来10年) 3.4 万亿美元 由“大而美”法案推动
历史平均赤字占比 GDP的3%~4% 当前远超历史中值

利息支出也在快速上升,随着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政策,美国政府每年用于偿还利息的支出已逼近1万亿美元,形成“借新还旧”循环,对预算结构构成压力。

约1000万美国人或失去医保,社会福利结构遭冲击

CBO 还指出,因财政紧缩将波及社会福利支出,预计未来十年内约有1000万美国人将失去现有的医疗保险保障。主要受影响人群包括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及边缘人群。

公共医疗体系如 Medicaid 和联邦医疗补贴可能被削减或冻结,医保覆盖率下降将加剧社会不平等与健康风险分布。对于即将到来的大选周期,这一结构性问题将是竞选辩论焦点之一。

政策争议与未来走向:短期刺激,长期拖累?

“大而美”法案的政策组合在经济复苏期具有一定刺激效果,但长期效果受赤字扩大与债务增长所抵消。部分共和党支持其“放水养鱼”的减税逻辑,而民主党则批评其为“富人减税计划”,并带来结构性社会代价。

观察人士指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脱节”正成为美国经济风险累积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政府扩张支出,另一方面美联储试图控制通胀,两者可能陷入对冲循环。

权威点评与总结

综上,“大而美”法案所带来的财政赤字激增、医保覆盖下降与债务扩张,正在引发美国经济结构性风险的累积。当前的财政政策路径如不及时调整,将对美国长期信用评级、宏观稳定与社会保障系统带来多重挑战

在全球市场高度关注美国财政轨迹的当下,投资者需密切观察美债利率、评级机构动向及大选年两党的财政立场变化。

3.4万亿美元的赤字增加将使财政空间进一步受限,可能对美债利率与全球资本流动造成冲击。
—— Moody’s Analytics,2025年7月22日
医保覆盖大幅缩水将在中长期加剧贫富分化,美国福利体系承压,或影响消费与劳动力质量。
—— Brookings Institution,2025年7月22日
债务占GDP比重持续上升,正将美国财政推向不可持续的轨道,政策调整已刻不容缓。
—— Goldman Sachs Global Research,2025年7月22日

常见问题解答

Q1:“大而美”法案包括哪些内容?
A1:该法案主要涵盖大规模减税、军费开支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等支出计划,旨在短期刺激经济增长。
Q2:该法案为何会导致赤字大增?
A2:因减税会减少财政收入,而支出扩张未被对等的节支或税收增加所抵消,导致财政缺口扩大。
Q3:美国债务为何引发担忧?
A3:当前债务规模已超过GDP的126%,若持续扩大可能影响美国的偿债能力与全球金融体系信心。
Q4:医保影响是如何产生的?
A4:为控制赤字,政府可能压缩医保预算,尤其是 Medicaid 与保险补贴项目,从而导致覆盖面缩小。
Q5:对投资者有什么影响?
A5:赤字与债务上升可能推高美债利率、削弱美元信用,投资者应关注债市波动与政策转向信号。

来源:今日美股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