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经和彭博报道,随着台湾最后一座核反应堆于周六开始退役,中华民国正式告别核电。根据国营台电公司发布的声明,最后一座反应堆从当地时间下午1点开始负载卸载,预计晚上10点左右与电网断开连接,并将在午夜前安全关闭。台电补充说,马鞍山核电厂的这座最后反应堆约占台湾总发电量的3%。

在中国大陆威胁加剧的背景下,台湾的能源安全政策正引发日益激烈的争论,很可能仍需依赖进口液化天然气来满足能源需求,尤其是AI与半导体产业,这些行业耗电量极大。
这座位于屏东县南部的马鞍山核电厂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自2016年执政至今的民进党,政策一直是放弃核电。
同时民进党曾宣布要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根据台湾能源结构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天然气大约占台湾总发电量的 四成左右(约40%),是最大的单一电力来源。其次是燃煤,大约占 30%左右,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占比不断上升,但目前仍不足以取代传统能源,约为 10%–15%。
环保人士欢迎这次关闭,认为核电目前仅占台湾总能源结构的4.7%,远低于1980年代的约50%。当时,台湾运营六座反应堆。环保人士还指出,这些核电厂位于地震频发地区,对周边社区构成重大风险。
“多数核电厂建于威权时期,没有经过公众咨询,也没有进行环境评估,”台湾地球公民基金会倡议者林冠伶对《日经亚洲》表示。“它们既不民主,也不安全。”
但台湾在野党国民党及其盟友民众党——两党目前在立法院占有微弱多数,周二通过法案,允许核电厂申请延长现有40年的使用年限。民众党还提议举行公投,以重启马鞍山核电厂。
林冠伶表示,如果这一提议获得立法院批准,公投可能将在8月举行,这将对政府当前政策形成压力。
核废料仍是另一个主要忧虑。林冠伶指出,包括国民党执政的地方政府在内,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反对在自己辖区储存核废料。
核能支持者则主张,中国大陆政府声称台湾是其领土,可能会对台湾实施封锁。如果遭遇封锁,台湾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将受到威胁,同时核反应堆在冲突中也被认为特别脆弱。
去年7月在接受采访时,行政院长卓荣泰表示,任何延长核电使用的提案早在五年前就应提出。他指出,虽然政府愿意研究未来的核能系统,但“明日的科技无法解决今日的电力需求”,暗示核电并非解决方案。
卓荣泰近日表示,政府不会反对周二的立法修正案。但他警告称,恢复运营大约需要3年半的安全审查时间。此外,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通过的新法案,将要求在重启核电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这将使进程更为拖延。
政府能源政策的紧迫性日益上升。包括全球最大AI芯片开发商英伟达、代工制造商鸿海在内的跨国企业,已宣布将在台湾建设耗能巨大的超级计算机或AI数据中心。台积电及其他芯片制造商也在扩大产能。
智库DSET能源安全与气候韧性项目主任杜文苓指出,虽然台湾近几年已开始陆续退役核反应堆,但并未出现“电力短缺”。例如,2024年核能占总发电比例降至4%时,全年度能源供应的备用容量从未低于6%。
“从长期来看,我们的报告显示,台湾电力系统在未来十年无需依赖核电也能提供足够电力,”杜文苓说。
根据杜文苓以台海危机情境为基础的估算,她表示,即使工业用电需求下降,台湾依然可通过燃煤(作为战时主要备用电力)与再生能源组合,满足约80%的电力需求。
不过,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为推动核电重启辩护。
“只要有电力短缺,经济安全就会流失,国家安全也将受到严重威胁,”朱立伦说。
但杜文苓则认为,能源安全的主张并不成立。
“从乌克兰战争我们已经看到,核电厂在冲突中很快就会成为主要攻击目标,”她说,“它们本身并不更安全。”
为了维持稳定供电,台电表示,今年将新增近5吉瓦燃气发电容量,相当于大约五座核反应堆的电力。同时,还将新增3.5吉瓦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容量。
能源研究机构Rystad Energy高级分析师阿尼凯特·奥塔德表示,根据他的测算,台电现有液化天然气电厂运营成本以及向民间电厂购电的成本,约为核电的两倍。他还指出,台电财务状况疲弱,几乎没有空间吸收更高的成本。
“台湾政府未来很可能需要调高电价,”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