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如此众多资深共和党人公开反对川普,非同寻常,耐人寻味【2024大选系列】
go
lg
...
自己的反面? 【2024大选系列之九】
美国
党争
简史:从第一声狗哨到日均撒谎21次 【2024大选系列之十】全面对比民主党和共和党施政纲领和具体政策 【2024大选系列之附录一】美国总统最新排名:里根大幅下降,川普不出所料 共和党前国家安全领导人声明支持副总统哈里斯 我们是前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官员,曾在罗纳德·里根总统、乔治·H·W·布什总统、乔治·W·布什总统和/或唐纳德·川普总统的政府中任职,或担任共和党国会议员。我们曾在白宫、国防部、财政部、国务院、司法部、国土安全部、商务部和其他机构以及国会任职。 我们相信,美国总统必须是一位有原则、严肃、稳重的领导者,能够推进和捍卫美国的安全和价值观,加强我们的联盟,保护我们的民主。我们预计在许多国内和外交政策问题上会与卡玛拉·哈里斯意见不一,但我们相信她具备担任总统的基本素质,而唐纳德·川普不具备。因此,我们支持她当选总统。 我们坚决反对唐纳德·川普当选。作为总统期间,他每天都在制造政府混乱,赞扬我们的敌人,破坏我们的盟友,将军队政治化,贬低我们的退伍军人,将个人利益置于美国利益之上,背叛了我们的价值观、民主和这个国家的建国文献。我们认为,通过煽动 2021 年 1 月 6 日对国会大厦的暴力袭击并为那些实施袭击的人辩护,他违背了自己的就职誓言,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危险。正如前副总统彭斯所说,“任何将自己置于宪法之上的人都不应该成为美国总统。” 唐纳德·川普易受弗拉基米尔·普京和***的奉承和操纵,对其他DC领导人异常亲和,蔑视善良、道德和合法行为规范,做出缺乏理性的国家安全决策,这些都是危险的品质——正如许多在他的政府中担任高级国家安全职位的可敬的共和党同事和军官经常作证的那样。他不适合再次担任总统,或者担任任何公职。 哈里斯副总统已经表现出对维护定义我们国家自由、民主和法治的理想的承诺。她担任加州司法部长的经历以及她在参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和副总统的领导能力帮助她为担任总统做好了准备。 我们准备支持她担任总统,因为她: 一贯捍卫法治、民主和宪法原则; 承诺“确保美国始终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致命的战斗力量”,尊重和敬重所有穿军装的人; 承诺签署由共和党参议员詹姆斯·兰克福德和其他共和党人牵头起草的两党支持的边境安全一揽子计划,该计划将雇用 1,500 名新的海关和边境保护人员,并为执法提供更多资源,但遭到唐纳德·川普的反对,因为川普不想给拜登总统带来任何政治优势; 支持强大的北约对抗俄罗斯,保护欧洲和美国的安全,并坚定支持乌克兰; 宣布她打算确保美国能够应对与**的经济和军事竞争; 宣布她打算“始终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并“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保卫我们的军队和我们的利益,免受伊朗和伊朗支持的恐怖分子的侵害”; 证明她可以有序地进行国家安全决策,而不会重复川普政府的不断闹剧和频繁内阁更替; 并承诺任命一名共和党人进入内阁,以鼓励观点多元化,恢复国内政治的两党合作和礼让。 我们理解许多共和党人出于各种原因更喜欢唐纳德·川普而不是卡玛拉·哈里斯。我们认识到并且不会贬低他们的潜在担忧,包括民主党左翼所倡导的一些立场。但与唐纳德·川普表现出的混乱和不道德的行为以及对我们共和国久经考验的宪法治理原则的漠视相比,任何潜在的担忧都显得微不足道。他不可预测的性格并不是他所赞扬的谈判美德。相反,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他的举止也招致了我们的对手同样古怪的行为,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威胁着鲁莽和危险的全球后果。 简而言之,川普不能被信任能够履行总统的职责:“支持和捍卫美国宪法,对抗一切敌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并对其怀有真正的信念和忠诚履行这个宣誓。”我们相信哈里斯能够被信任去履行这个庄严宣誓,我们敦促其他美国人加入我们,支持她。 参加这份联署声明包括: 两位前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和威廉·科恩 前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 前国家情报局局长约翰·内格罗蓬特 前中情局局长迈克尔·海登和威廉·韦伯斯特 前马萨诸塞州州长威廉·韦尔德 前国会众议员亚当·金辛格 海军上将史蒂夫·阿博特,海军上将肯尼斯·伯纳德 海军中将查尔斯·L·芒恩斯 海军少将弗雷德·拜厄斯,海军少将大卫·M·利希特曼, 少将约翰·巴里, 准将乔治·兰迪斯,等等。 没有加入联署但是已经公开表示支持哈里斯反对川普的还有很多资深共和党人,例如: 前副总统理查德·切尼(2001-2008),前众议员伊丽莎白·切尼 (两人是父女) 前司法部长阿尔贝托·冈萨雷斯(2005-2007)。 联邦上诉法院法官 J. Michael Luttig (保守派,已经退休) 前佐治亚州副州长杰夫·邓肯,亚利桑那州梅萨市共和党市长约翰·吉尔斯,等等。 另外,前总统布什在2020年大选就没有支持川普,老布什总统夫妇在2016年大选则投票给希拉里克林顿[3],犹他州联邦参议员罗姆尼表示反对川普。 公开表示反对川普的川普任期内的官员 ***表示公开宣布支持卡马拉·哈里斯。 内阁成员: 副总统迈克·彭斯 约翰·博尔顿,国家安全顾问(2018-2019) 丹·科茨,国家情报总监(2017-2019) 马克·埃斯珀,国防部长(2019-2020),陆军部长(2017-2019) 约翰·F·凯利,白宫幕僚长(2017-2019),国土安全部长(2017) H·R·麦克马斯特,国家安全顾问(2017-2018) 白宫幕僚: 泰·柯布,白宫特别顾问(2017-2018) 艾丽莎·法拉·格里芬,白宫战略传播主任(2020),白宫新闻秘书(2019-2020 年)、副总统新闻秘书(2017-2019 年)*** 斯蒂芬妮·格里沙姆,白宫公关主任兼白宫新闻秘书(2019-2020 年)*** 卡西迪·哈钦森,白宫幕僚长行政助理(2020-2021 年)(支持乔·拜登) 萨拉·马修斯,白宫副新闻秘书(2020-2021 年)*** 奥马罗萨·马尼戈特·纽曼,公共联络办公室通讯主任(2017-2018 年)*** 安东尼·斯卡拉穆奇,白宫公关主任(2017 年)*** 马克·肖特,副总统幕僚长(2019-2021 年) 其他行政部门官员: 詹姆斯·科米,联邦调查局局长(2013-2017 年)*** 罗纳德·吉德维茨,美国驻欧盟代理大使(2020-2021 年)、美国驻比利时大使(2018-2021 年) 安德鲁·麦凯布,联邦调查局副局长(代理)(2016-2018 年), (认为川普可能是俄罗斯的资产) 伊丽莎白·纽曼,国土安全部反恐和威胁预防助理部长(2018-2020 年)、国土安全部副参谋长(2017-2018 年)*** 理查德·V·斯宾塞,海军部长(2017-2019 年) 迈尔斯·泰勒,国土安全部幕僚长(2019 年)*** 杰伊·汤,阿拉巴马州北区联邦检察官(2017-2020 年) 奥利维亚·特洛耶,国土安全和反恐顾问兼副总统首席 COVID-19 顾问(2018-2020 年) 川普内阁高官对川普的评语 要全面了解某一个人,最好的途径是采访那些曾经和此人有长时间密切接触的职场同事。CNN2024年1月13日的报道[4],汇集了川普内阁最高级别官员对川普的评语,简要翻译如下: 副总统迈克·彭斯:“任何将自己置于宪法之上的人都不应该成为美国总统……川普总统要求我在他和宪法之间做出选择。” 首任国防部长、退役将军詹姆斯·马蒂斯:“川普是我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位不试图团结美国人民的总统——甚至没有假装尝试。相反,他试图分裂我们。”马蒂斯还说:“他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危险。” 另一位前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 (Mark Esper):“他把自己放在国家之前。他的行为都是为了他自己,而不是为了国家。“ 前白宫幕僚长和国土安全部长、退役将军约翰·凯利:“川普一个不知道美国代表什么、不知道美国到底是什么的人……一个崇拜DC者和杀人DC者的人。一个对我们的民主制度、宪法和法治只有蔑视的人。” 川普的第二任司法部长比尔·巴尔 (Bill Barr):“川普是一个十足的自恋狂。他经常鲁莽行事。……他总是把自己的利益和自我满足置于一切之上,包括国家利益。” 巴尔还向众议院特别调查委员会宣誓作证,他告诉川普关于2020大选舞弊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5]。 川普的第二任国家安全顾问、退役中将 H.R. 麦克马斯特 (H.R. McMaster) :“川普和其他官员一再为了党派利益和个人利益而损害我们的原则。” 川普的第三任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 (John Bolton) :“当川普与那些 [世界] 领导人会面时,我和他待在同一个房间里,我相信他们认为他是个傻瓜。认为他留在办公室会以某种方式阻止普京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他不适合当总统。” 保守派大佬的前副总统迪克·切尼对川普的评价是一针见血:“从来没有一个人比川普对我们的共和国构成更大的威胁。” 切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6]:“作为公民,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将国家置于党派之上,捍卫我们的宪法。这就是我将投票给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的原因。” 退休的保守派联邦上诉法院法官J. Michael Luttig在国会作证时指出[7],“川普是对民主的明显而现实的危险”。 在今年八月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前总统克林顿夫妇和奥巴马夫妇,现任总统拜登夫妇,都到现场发表重要演说,支持作为下一代接班人的哈里斯。相比之下,在今年七月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不仅川普自己的副总统彭斯和前总统布什夫妇没有出席,而且2012年共和党提名人犹他州联邦参议员罗姆尼也没有出席。到目前为止,支持川普的知名民主党人只有三人: 罗伯特·肯尼迪 (Robert F. Kennedy Jr.) 于 8 月退出竞选,转而支持川普。他之前是一名登记在册的民主党人,他的家族显然与该党有着悠久而传奇的历史。 塔尔西·加巴德 (Tulsi Gabbard) 是代表夏威夷的众议院民主党人,但她于 2021 年离开众议院,一年后离开民主党。 前伊利诺伊州民主党州长罗德·布拉戈耶维奇 (Rod Blagojevich) ,奥巴马在 2008 年当选总统后,此人竟然试图出售奥巴马联邦参议院席位,因此被起诉和被监禁了八年。川普在任期间为他减刑。, 700多名现任和前任国家安全领导人声明支持副总统哈里斯 就在笔者即将截稿之际, 700 多名现任和前任国家安全领导人以及前军事官员发布联署声明[8],支持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认为只有她才具备担任总司令所需的气质和价值观。 致美国人民: 我们是宣誓效忠宪法的前公务员。我们中的许多人为此冒着生命危险。我们是退役将军、海军上将、高级士官、大使和高级文职国家安全领导人。我们是共和党人、民主党人和独立人士。我们忠于我们国家的理想——比如自由、民主和法治——而不是任何个人或政党。 我们并不在所有事情上都意见一致,但我们都坚持两个基本原则。首先,我们认为美国的国家安全需要一位严肃而有能力的总司令。其次,我们相信美国民主是无价的。每一代人都有责任捍卫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签名者,自豪地支持卡玛拉·哈里斯成为下一任美国总统。 这次选举是在严肃的领导和复仇冲动之间做出的选择。这是在民主和威权主义之间做出的选择。副总统哈里斯捍卫美国的民主理想,而前总统唐纳德·川普却危害了这一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大选期间, 780 名国家安全领导人[9]先后在2020年9月24日的一封公开信上签名,支持前副总统乔·拜登竞选总统时。当时联署者包括 22 名退休的四星上将和 5 名曾在共和党和民主党政府任职的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威廉·科恩、查克·哈格尔、莱昂·帕内塔和阿什·卡特–以及200 多名退役将军,称拜登有品格和判断力,可以代替“未能应对大大小小的挑战”的川普担任总司令。签署支持拜登信函的一些军官是最近几年才退休的,其中包括空军上将保罗·塞尔瓦,他在 2019 年 8 月退休前曾担任川普内阁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海军海豹突击队领导人加德纳·豪威中将;以及退休海军上将保罗·祖昆夫特,他负责监督海岸警卫队直到 2018 年。 如果只是民主党人或者是好莱坞演艺界明星反对川普,支持川普的同胞有理由认为这是党派偏见,但是,当如此众多的川普内阁成员和助理、终身资深共和党人士,历来保持非党派的国家安全领袖,都公开反对川普的时候,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仔细思考,深度甄别,做出慎重选择? 参考资料 海阔天空《美国政治制度系列(1-9) 》 https://chineseamericanlife.com/archives/1886 [1]https://static01.nyt.com/newsgraphics/documenttools/38a5a90bef9711ef/a1c00612-full.pdf [2]https://www.nsl4a.org/nsl4a-announcements/nsl4a-endorsement-harris [3]https://www.thewrap.com/george-w-bush-2020-election-vote-not-donald-trump-joe-biden/ [4]https://www.cnn.com/2024/01/13/opinions/donald-trump-iowa-elections-2024-avlon/index.html [5]https://thehill.com/homenews/media/596750-barr-says-he-told-trump-that-election-fraud-claims-were-bulls/ [6]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4/09/06/dick-cheney-vote-kamala-harris-liz-cheney-00177784 [7]https://youtu.be/5ZF6dudHEHI [8]https://www.nsl4a.org/nsl4a-announcements/nsl4a-endorsement-harris [9]https://breakingdefense.com/2020/10/why-those-780-top-national-security-leaders-support-biden/ 来源:加美财经
lg
...
加美财经
2024-10-11
乌克兰呼吁美国迅速通过援乌法案
go
lg
...
事支持。然而,相关资金去年底耗尽。由于
美国
党争
和保守派共和党人要求把资金优先用于美国国内事项,包括大约600亿美元对乌支持资金在内的对外军援法案卡在了共和党把控的美国会众议院。乌克兰前线士兵表示,因炮弹太少,对俄战事受阻。而近来,美国众议院议长约翰逊改口称将推进对乌支持——尽管这一态度转变是有附件条件的,但还是招致共和党内部不满,约翰逊恐遭弹劾。
lg
...
金融界
2024-04-03
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美国需要“强大的中间派” 两党合作至关重要
go
lg
...
之际发表的,最近的民调结果显示现任民主
美国
党
总统乔·拜登可能面临麻烦。 《纽约时报》和锡耶纳学院本月早些时候的一项调查发现,前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有可能再次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所谓的6个摇摆州中的5个都处于领先地位。摇摆州通常在选举中支持不同政党,因此它们对于决定选举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Ray Dalio周二表示,两党都面临着有关潜在总统候选人的问题。 Ray Dalio预计,随着共和党缩小最终选择范围,共和党人中会出现特朗普的替代候选人。他补充说,民主党同时面临内部分歧和对拜登年龄的担忧。 拜登和特朗普不仅面临来自各自反对派的批评,还面临来自各自政党内部的批评。 特朗普卷入了与1月6日国会山暴动有关的调查中,该事件是由他的支持者发动的。此外,他在一些政治议题上的立场,包括堕胎权和移民问题,也引发了争议。 与此同时,拜登在总统职务上的表现受到了批评,特别是一些选民指出了经济方面的挑战以及他在实施一些关键政策方面的困难,比如学生贷款宽。 Ray Dalio表示,这造成了一种“非常有趣且非常重要”的政治局势,而美国各地价值观和财富的差异更是雪上加霜,这一问题需要在选举后解决。 他在周二指出:“希望我们可以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共同处理这些问题,使国家更具生产力。”
lg
...
阿泰尔
2023-11-29
通货膨胀都压不下买气 美国人花钱没停过!经济学家直斥美国人不是爱“无病呻吟” 真正抱怨的竟是......
go
lg
...
愤怒与通货膨胀的真正痛苦,其认知偏见和
美国
党派
政治所带来的挫败感混合在一起,造就了一系列怪异的现象。 (来源:彭博社) 过去两年通胀高于正常水平是人们对经济感到沮丧的一个明显原因。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人们仍然表现得好像他们的经济状况良好。 经通胀调整后的消费者支出大幅上升:不仅高于 2019 年的水平,而且高于大流行前的趋势。 事实上,这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经济增长超出预期的原因。然而,消费者信心却处于通常只有在经济衰退时期才会出现的水平。 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厘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经济学家倾向于相信行动胜过言语。你可以坚持说你更喜欢素食,但如果你继续吃汉堡,我们就会得出结论,你实际上更喜欢杂食饮食。 因此,如果你说经济很糟糕,但支出却像 1999 年一样,一些经济学家会倾向于相信你所做的而不是你所说的,并质疑民意调查的可靠性。 这些经济学家认为,依照目前经济强劲的数据,包括巨额消费支出,意味着人们对经济的看法并不诚实。 相反,他们正在将自己的观点与政治偏好结合起来。这一论点反映了共和党和民主党对经济观点的巨大差异,态度上的差异与经济经验上的差异并不相符。 虽然通货膨胀是经济中明显的痛点,但它也已大幅下降,即从去年超过 9% 的高位降至如今的 3.7%。 但目前的利率在美国的历史正常范围内,甚至比 2011 年还要低一些。 (来源:彭博社) 经济学家关注的是通货膨胀,即物价上涨的速度。但消费者往往关注实际价格本身。 挑战在于,即使通胀得到控制,物价仍将保持高位。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 35% 的美国人在 5 月份表示,通货膨胀和高生活成本是他们“最重要的财务问题”。 然而,同样的通货膨胀也提高了收入,即使在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后,收入仍然增加。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在抱怨通货膨胀的同时仍继续消费。 人们喜欢怀念过去一切都便宜的美好时光。当然,当时的工资也低得多,但人们很少对此怀念。 这种选择性记忆说明了一个叫做货币错觉的概念,即根据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来判断某些交易的习惯。 货币幻觉让人们真的讨厌通货膨胀,即使它对他们有利:例如,它促进了房屋和投资组合价值的增加。 然后是频率错觉,即选择性注意和确认偏差的结合,这可能使人们很难认识到通胀较低的事实。 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过去三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我们的大脑就会忽略它。 既然我们的大脑已经对通货膨胀产生了警觉,确认偏差就会引导我们去寻找它。 当某些价格像往常一样上涨时,这种偏见会让它们变得更加突出。 人们最终认为价格上涨比实际情况更为普遍。 然而,金钱幻觉不仅会影响感情:它还会影响行为。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人们想象一个经济体,其中一切都增长了 25%,包括他们的收入。 然后他们被要求考虑一把他们计划花 400 美元购买的皮椅。五分之二的人表示,即使他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25%,他们也不会以 500 美元的新价格购买椅子。 这些认知偏差表明通货膨胀与失业等其他经济经历有何不同。 但由于这些偏见也会影响行为,因此它们无法完全解释感受和行为之间的差距。 这让我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为什么态度和行动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 民意调查中表达的大部分经济愤怒可能不是针对当前的经济状况,而是更多针对美国过去 40 年来所建立的经济:不平等现象严重且不断加剧,收入波动性加大和收入波动减少导致经济更加脆弱。 早在疫情爆发之前,人们对经济被“操纵”的根深蒂固的愤怒就一直在酝酿。 这种愤怒与通货膨胀的真正痛苦以及认知偏见和党派政治带来的挫败感混合在一起,已经造成了有毒的炖菜。 结果是,在美国应该庆祝经济表现超出预期和国际竞争的时刻,人们却感到忧郁和焦虑。 就像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一样,我们即将进入假期,充满的不是欢乐,而是怨恨。
lg
...
IreneLim
2023-11-13
美股开盘:道指跌近60点 中概股多数走低理想跌超6%,蔚来跌逾5%
go
lg
...
跌幅0.39%报13160.67点。
美国
党争
仍在持续!政府关门大限将至,国会预算谈判分歧难解 随着时间流逝,而美国国会议员周末在一项关键预算决议上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进展迹象,政府关门危机正愈发逼近。现行的支出法案将于9月30日到期,如果届时国会无法就任何财政预算方案达成协议,美国政府将关门。众议院共和党人上周四让众议院休会,推迟了谈判的进一步进展。 美国经济直面四场“超级风暴”:鲍威尔的真正大麻烦来了? 《华尔街日报》记者David Harrison发表文章称,今年秋天美国可能面临四大挑战:更大规模的汽车工人罢工、政府长期关门、重启学生贷款支付以及油价飙升。高盛预计,四季度GDP将从三季度预期的3.1%下降至1.3%。届时,美国经济将处于衰退的边缘。 加息押注又爆增!美联储12月加息交易量创历史新高 上周美联储基金期货市场一角的交易量激增,原因是美联储在12月加息的可能性大于11月。交易量激增是针对2023年11月合约和2024年1月合约之间的价差,如果美联储跳过11月而在12月加息,价差就会扩大。上周五公布的数据证实,交易员持有头寸的合约数量激增,这表明交易创造了新的风险,而不是关闭现有头寸。 大摩首席美国经济学家:美联储目前已完成加息 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经济学家Ellen Zentner表示,随着通胀降温,美联储可能会继续按兵不动,直到明年准备好降息。从近期来看,共和党可能导致政府关门,这可能会让决策者无法获得决策所需的全部经济数据,从而支持美联储官员在11月会议上维持现状。 大摩知名空头唱空美股消费板块,看多能源和工业板块 华尔街知名空头、摩根士丹利首席股票策略师Michael Wilson表示,投资者应避免转向周期股的早期赢家,如消费类周期股、住房相关类股票以及对利率敏感类股票和小盘股。相反,他领导的大摩策略师团队建议投资者平衡大盘股中的防御性增长板块与“周期后期”的周期性赢家,如能源和工业类股票。 英伟达已现泡沫!智库:类似于郁金香狂热和互联网泡沫 据专注于人工智能(AI)的智库Rebellion Research称,英伟达的股价今年飙升得如此之高,以至于目前的估值水平让人想起17世纪的郁金香泡沫和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策略师警告称,从目前的市盈率来看,该公司估值过高,如果美联储最终将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更长时间以对抗通胀,该公司的股价可能会陷入困境。 近150天大罢工有望落幕!好莱坞编剧和电影公司达成初步协议 在好莱坞编剧罢工行动持续近150天后,美国作家协会(WGA)和美国电影和电视制片人联盟 (AMPTP)于上周恢复了谈判。目前,WGA和AMPTP仍在起草最终的合同条款。这份为期三年的合同还需获得WGA领导层以及工会成员的批准才能生效。 巴克莱:特斯拉第三季度交付量恐令市场失望 巴克莱近日维持对特斯拉的“与大市同步”评级,并将12个月目标价设为260美元。分析师预计特斯拉第三季度将交付45.5万辆汽车,低于市场普遍预测的46.3万辆,这一预测也意味着与2023年第二季度的交付量46.6万辆相比有所下降。截至发稿,特斯拉盘前跌超1%。 苹果拟在印度扩产:五年增五倍 据媒体报道,一位不具名的印度政府官员透露,苹果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印度的产量增加5倍以上。该消息人士提到,上一财年,苹果在印度的产值超过70亿美元,目标是达到400亿美元。 郭明錤:苹果新机Pro Max销量上修,但iPhone 15和15 Pro或需降价促销 作为知名的苹果产品分析师,郭明錤日前在X平台上发文称,iPhone15 Pro Max今年出货量已经上修到3500万部,高于去年14 Pro Max的2800万部。但iPhone 15和15 Pro销售均低于预期,如果苹果不降价销售,这两款机型可能会被砍单。 受AI的推动,微软甩掉最后一个“卖出”评级 投资银行Guggenheim今日将微软评级从“卖出”调高至“中性”,这意味着微软彻底甩掉了最后一个“卖出”评级。Guggenheim分析师John DiFucci在报告中称:“与其他人一样,我们也认为,生成式AI的‘叙事’将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尽管我们也不清楚,它究竟能带来多少收益,以及何时能够实现。” 40亿美元!亚马逊重金投资AI初创公司Anthropic 当地时间周一,科技巨头亚马逊与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亚马逊计划向后者投资至多40亿美元,以加强其在AI领域与微软、谷歌等公司的竞争能力。 消息称考虑融资30亿美元!蔚来:传言不实 近期有消息显示,蔚来汽车正在考虑筹集约30亿美元,且已与来自中东的投资者进行了接触。对此蔚来方面9月25日表示,该信息不属实。
lg
...
金融界
2023-09-25
粤开证券2022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解读
go
lg
...
中国GDP潜在增速在5%-6%,远高于
美国
;
党的领导
以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越发凸显,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活力。 挑战方面,中国面临财政压力、产业重构、人口困境三大挑战。地方尤其是基层财政困难突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伴随全球产业格局深刻重构,国内低生育及老龄化人口危机渐近。我国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金融服务、高等教育、关键核心技术、军事实力、文化传播等领域跟美国仍有巨大差距,必须继续谦虚学习、韬光养晦,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二、人均GDP达12741美元,即将跻身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中国人均GDP距离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仅一步之遥。2022年中国人均GDP达8.6万元,比上年增长3.0%。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与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经济体门槛(13205美元)仅相差464美元,预计很快就能跨过。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跻身高收入经济体,中国人均GDP距离3-5万美元的一般发达国家水平以及美国的7万多美元,仍有很大的追赶空间。而且中国将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矛盾和风险,重要的是找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的平衡点,化解经济社会中的各类“灰犀牛”“黑天鹅”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全年经济呈W型走势,基建是支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明显拖累经济,出口在年底大幅下行 受新冠疫情反复和房地产风险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济整体呈W型走势,即起落反复、大幅波动。年初各地加大开工力度,提高开工率,第一季度实现开门红;4月上海等地疫情蔓延,导致经济遭遇至暗时刻;5月经济走出谷底,6月经济逐步恢复,7月暑期人口流动再度引发新疆、海南、西藏等地发生一波较严重疫情,经济再度受损,8月在低基数作用下,经济有所反弹,9月及之后,经济动能再度下行。四季度以来,全球经济从滞胀走向衰退,导致外需加速下行,制造业和服务业持续收缩,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挑战和压力。 2022年经济的核心矛盾是总需求不足,三重压力未根本解决;经济的支撑力量主要是基建,来自于财政、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力,房地产纾困政策尚未明显见效。 其一,从宏观需求看,全球经济下行引发出口回落、疫情反弹制约消费、房地产市场风险拖累房地产投资。受疫情反弹和防控影响,服务业生产回落,居民出行减少、消费场景受限,服务业生产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累计同比分别为-0.1%和-0.2%,其中餐饮收入累计同比为-6.3%。2022年8月以来出口同比快速下滑,四季度更是跌入负增长区间,除了外需回落以外,也有疫情对于企业生产、物流运输等的干扰。房地产销售、投资下滑已有一年半,仍未彻底企稳,主要受房企债务风险和居民购房意愿低迷影响。 其二,从微观主体看,预期偏弱、居民企业加杠杆和扩张动力不足。居民预防性储蓄上升,购房意愿下降,积累了大量超额存款,新增住房贷款同比持续少增。 其三,财政支出加快带动基建投资上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设备更新改造,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推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1月基建投资增速依然连续7个月逆势上升,企事业单位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成为支撑社融的最大力量。2022年制造业投资和广义基建投资增速分别高达9.1%和11.5%,在房地产投资下滑10%的情况下,支撑总体投资实现5.1%的增长。 四、经济新动能继续成长,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美国对我国科技领域的持续打压,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动能不断成长。第一,创新投入和产出持续增加。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达3.1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研发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55%,提升0.12个百分点。第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0.5%、46.8%、21.0%。 全球经济格局进入存量博弈时代,国际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外部影响因素更加复杂,疫情下全球供应链异常紊乱,我国迈向产业链高端的转型升级之路任重道远。在国际治理半失序、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下,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已外溢至经贸和科技领域。除了疫情下产业链趋于区域化聚集化以外,经济领域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多,尤其是部分大国将经济科技问题政治化,不惜代价追逐科研创新本地化、知识产权独有化。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出于改变国际贸易格局、获取经贸谈判筹码、应对国内政争等多方面需要,针对我国制订三批加征关税产品清单以及推出“实体清单”“军事最终用户清单”“未经验证清单”等贸易投资管制清单,打击范围涵盖军工、芯片、核电、人工智能、安防、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其中不乏华为、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已近在眼前。从自身看,我国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内需大市场功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创新创造活力,科学合理谋划产业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做强做优,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竞争力。同时,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开放、要素市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此外,我国还要始终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加强国际产业合作。 五、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全年物价总体平稳 2022年欧美发达经济体遭遇了四十年一遇的大通胀。供给层面,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导致物资供应不畅,地缘政治冲突大幅推高能源价格;需求层面,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补助激发了旺盛的居民消费需求;政策层面,欧美央行前期误判通胀形势、政策调整落后于市场曲线,进而使政策陷入稳增长与抗通胀的两难局面,为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中国则积极做好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工作,2022年通胀走势总体温和平稳。2022年CPI同比上涨2.0%,分月看,CPI同比涨幅由年初的0.9%一度走高至9月的年内高点2.8%,四季度逐步回落至2%以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需求偏弱和上年高基数等因素影响,2022年PPI涨幅呈持续下滑态势,全年上涨4.1%,涨幅比上年回落4.0个百分点,其中10月至12月PPI同比分别下跌1.3%、1.3%和0.7%,进入负值区间。 预计今年上半年通胀压力不大,但下半年需要警惕。第一,上半年猪肉价格保持低位,下半年或迎来猪周期重启;第二,国内煤炭保供稳价,国际油价或受全球经济衰退拖累;第三,国内商品供应充足,核心消费品涨价空间有限;第四,报复性消费缺席、劳动力供给充足、服务价格的修复空间不大,服务消费和服务价格将平稳恢复。 六、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 近年来财政在抗疫纾困、稳定市场主体、扩大总需求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一,财政持续落实减税降费退税,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现金流,提高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保住了市场主体和就业。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其中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46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办理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其二,财政积极支持抗击疫情,为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尽快过渡到正常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三,财政在支出端持续发力,通过专项债等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投入,农林水、交运支出等增速较高,一方面提振了基建投资扩大了总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长期供给结构。其四,财政在积极化解经济社会风险,尤其是积极支持化解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等。其五,财政加大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通过直达资金的方式持续推动地方“三保”。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6%;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8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0.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7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3.3%,较上年减少约2万亿元,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减少,区县财政日益困难。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 中国人民银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功能,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全年2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超1万亿元,上缴央行结存利润1.13万亿元,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指导其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7399亿元;全年公开市场操作和MLF中标利率均下行20个基点,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行15个、35个基点;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导向作用,及时接续转换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激励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推出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政策,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创设施行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 202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年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1%、11.8%和9.6%。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年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8%和36.7%。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7%,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 七、就业目标基本完成但压力仍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社保、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就业目标基本完成,但就业压力仍大。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年度目标任务;但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平均为5.6%,略高于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预期目标,而且16-24岁青年失业率全年平均达17.6%,高于前两年的14.2%和14.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长5.0%,实际增长(扣除价格因素)2.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上年增长3.9%,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城乡人均收入比值为2.45倍,比上年缩小0.05。 社保方面:2022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275万、155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4570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2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8328万人。教育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6%,提高0.2个百分点。卫生健康方面: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3.3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8.0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万个;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文化方面:全国文化系统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文化馆3503个。体育方面: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22.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2平方米。 八、城镇化率达65.2%,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但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有较大差距 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4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率从17.9%一路提升至65.2%,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格局,成就了过去中国重化工业、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消费升级等的飞速发展。截至2021年,中国64.7%的城镇化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56%,但略低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的68%,远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81%,大约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空间。从不同城市看,京沪城市化率已趋于饱和(分别为87.5%和89.3%),而广大三四线城市仍远远落后。 未来全国城镇化率可能达75-80%。新增城镇人口将带来基础设施、住房、新零售、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广泛需求,需要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公共服务提前布局谋划,尤其注重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九、人口总量拐点已至,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继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出现刘易斯拐点之后,中国人口总量也于2022年到达了拐点。 人口总量下降表现为死亡人口超过出生人口,背后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死亡人口自然增长,以及生育意愿下降导致的出生人口减少。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与医疗水平提高持续推高预期寿命,但老年人口的增长使得未来死亡人口上升不可避免。要想防止人口总量下降,关键是提高出生人口。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大幅上升,生育意愿下降是世界普遍规律。而国内住房、托幼、教育等成本偏高,进一步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生育率下滑将引发一系列问题:第一,未来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创新能力与经济活力下滑,经济增速放缓,削弱综合国力;第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养老金缺口持续扩大,社保和财政压力加剧,年轻人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水平下降。 相较于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国面临的人口形势更加严峻,一是生育率快速下滑,二是“未富先老”。人口是一个慢变量,而且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扭转趋势下滑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应对人口负增长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延迟退休、提高人力资本、实施积极的生育支持措施等。 人口政策除了重视增量以外,也不能忽视存量。没有存量,就不会有未来的增量,当前政策还有较大改进空间。例如,部分城市在吸引人口流入时,落户与人才引进等政策优惠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往届生落户门槛偏高;政策积极鼓励生育,但对于已出生人口,妇女儿童保护、托幼、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 十、2023年展望:经济增速将达5%以上,投资中国 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和疫情影响减弱,中国经济将从疫情模式重回市场经济模式,生产生活秩序持续恢复,预计2023年GDP增速将达5%以上。从经济动能来看,外需向内需切换;从主要支撑力量来看,基建占主导;从边际力量来看,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拖累作用放缓;从政策空间来看,政府部门杠杆率在疫情期间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发达经济体、杠杆率绝对值仍处于中等水平、货币金融环境有利于财政发债,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利率仍有下调空间;从政策目标来看,政府将“稳增长”放到更高位置,并将提振信心和预期作为稳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2023年经济的风险点在于外需大幅回落、房地产能否企稳和地方债务集中到期风险等。疫情爆发的三年,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但伴随全球经济走向衰退,2023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将转为负贡献,因此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内容。经济是人干出来的,要大力度提振微观主体的市场信心,否则宏观政策将“陷入泥潭”,提振信心的重要方式是真正落实法治,是减少政策的摆动,提高政策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不要搞运动式的“送温暖”和暴风骤雨式的“整顿”,最好的政策是润物细无声。 2023年中国经济的核心抓手有三:其一,积极财政政策拉动基建、稳健货币政策稳定房地产;其二,稳定信心和预期是关键,要推动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从疫情模式重回市场经济模式;其三是既要避免陷入赤字率3%是高还是低的无谓争论,又要避免陷入“减税万能”“一切由财政兜底”的陷阱。财政发力是2023年的重头戏,其总体方向是加力提效与防范风险,规模力度放在效果前,赤字率可能要突破3%,中央政府将加杠杆,增大转移支付力度。 2023年的大类资产收益大概率要高于2022年,经济逐步恢复、风险偏好上升、政策宽松、外部压制估值的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将逐步解除并转为有利因素。从资产配置角度,宜配置更多的人民币资产,海外资产风险上升;同时配置较高比例的权益资产,权益板块中要积极关注消费修复和房地产困境反转的相关投资机会等;大宗商品在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下,难以有较大机会,当然不排除地缘政治冲突导致供给收缩远大于需求收缩产生的投资机会;中国房地产在政策呵护下将逐步迎来恢复,但是投资机会主要在人口持续流入的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
lg
...
金融界
2023-03-01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熟悉的模式又回来:特朗普先升级又松口!关税似失震慑威力,美欧谈判传内幕消息
lg
...
重磅突发!特朗普刚刚就新关税语出惊人 这一资产一度暴涨17%创纪录新高
lg
...
中美突传重磅!路透独家:美国关键矿产买家是如何绕过中国出口禁令的?
lg
...
黄金突然遭遇猛烈抛售,原因在这里!金价暴跌近35美元 如何交易黄金?
lg
...
中美突发重磅!特朗普:中国在对美贸易协议中非常公平 经常与习近平通话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上风云#
lg
...
109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