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助残-医养融合-老龄康护”全场景的智能技术引擎,实现康复医疗从基础保障向科技赋能的跨越升级,以“智能运动控制技术、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VR/MR虚拟现实技术、柔性可穿戴与轻量化产品设计、意图识别和智能针灸技术、脑机接口与脑肌电融合运动康复机器人控制技术”为重点研发方向。近年来实验室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7项,授权专利3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在研产品20余项。公司在机器人研发布局方面始终立足临床需求、产学研前沿方向以及行业特点,旨在推动机器人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康复方案。目前机器人研究项目聚焦“运动、理疗、平衡、评定、护理、脑机接口”六个方向,公司中医艾灸治疗机(中医艾灸机器人)、红外光灸疗机(红外光灸机器人)已取得注册证。预计2025年将有7款产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9款产品出样机。 7、请问公司认为经颅磁刺激设备在未来几年精神科建设过程中的市场规模有多大?相比其他厂商的经颅磁刺激设备,公司设备在技术上有哪些优势? 答:公司立足临床需求,开发出经颅磁辅助治疗机器人(经颅磁 AI 导航定位系统)等产品,该产品运用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理疗技法、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技术,突破颅脑物理模型和电磁传导模型耦合定位、机器人AI高精度导航、基于网络特征的电磁调控、评估等关键瓶颈,有效解决了目前经颅磁刺激存在靶点定位难、治疗易脱靶、效果动态判定难及参数个性化难等问题。 8、请问您如何看待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答:康复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正迎来政策、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等多重驱动因素的综合推动,尽管目前存在康复人才短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诸多挑战,但通过脑机接口、机器人、AI医疗的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基层网络完善及产业链整合,行业有望实现从“粗放扩张”向“精细化服务”的转型,成为健康中国战略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 9、公司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技术壁垒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司布局脑机接口较早,为现阶段的重点研发方向,目前技术方面主要优势有:1)拥有核心算法知识产权;2)采集装置自研自产,并有干电极、湿电极、盐水电极多个型号,患者穿戴舒适度较高;3)公司现有产品体系齐全,可以迅速演化出一批脑机接口类产品抢占市场;4)上游供应链成熟,可以实现最优的成本控制;5)产品更加贴近临床需求,算法也是考虑在临床使用中的普适性和有效性;6)脑电信号精度和稳定性优势明显;7)便携性,考虑功耗和易用性的同时,还增加了医疗EMC和安规的医疗需求。 10、公司脑机接口产品获批后的应用前景? 答:公司自主研发的脑机接口系列包含多款不同规格、不同配置的无线脑电采集系统,采用多通道无线脑电采集技术,最高可达256导,基本能够覆盖康复领域的相关应用场景。例如:可以提供部分情绪类、疲劳、专注力、冥想、晕眩等评估监测;可以和运动康复类设备如上下肢机器人等进行对接;可以用在脑疾病、脑科研上面,和神经闭环调控、精神评估类产品对接。 11、公司外骨骼机器人产品未来具体应用场景是什么?主要是医用版还是家用版的? 答:公司外骨骼机器人是一个产品系列,目前在研的外骨骼机器人有医用级、消费级等多个版本,可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短期内公司在研外骨骼机器人仍以医用为主,适用于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等场景。中长期,公司将逐步完善家用版产品,针对术后康复、居家训练及老年人辅助行走等方向,打造“医院—家庭”双场景产品的布局。 12、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相比康复治疗师能解决哪些康复治疗中的痛点? 答: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产品自带人工智能算法,可实现高强度、高重复性康复训练,突破人工疲劳限制;利用算法实现精准控制,并提供客观评估数据,辅助治疗师优化康复方案;有效降低对高级治疗师的依赖,提升相关机构尤其是基层康复中心的服务能力。 13、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制造成本、生产成本是不是产品放量的核心限制因素? 答:目前,有源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及制造成本相对较高,主要受限于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和生产规模。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公司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会更加明显,预计制造成本将逐步下降,从而推动产品的市场普及。 14、外骨骼机器人使用的稳定性? 答:公司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生产严格遵守国家医疗器械法律法规,从前期产品调研,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注重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已在多家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试验,根据临床试用的反馈,产品稳定性可靠。 15、公司是否会研发脑机接口和外骨骼机器人结合的产品?具体应用场景和产品定位如何? 答:公司脑机接口和外骨骼机器人相结合的产品已在研发中,例如通过脑控技术等,实现对下肢肌力较弱的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康复训练的效果和患者的参与度。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