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的分析认为,红海近期的袭击暴露出欧洲的脆弱。
在美国今年5月与也门的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后,欧盟本有机会在红海摆脱美国的军事主导地位。欧盟的海军机构正负责执行“阿斯比德斯行动”,这是在红海、印度洋和海湾地区展开的“纯粹防御性”任务,旨在恢复该地区的海上运输。
自2023年10月胡塞武装发动袭击以来,航运量大幅下降,总量减少了60%。

尽管如此,在7月初“魔力海洋号”和“永恒C号”两艘商船遭胡塞武装袭击时,“阿斯比德斯行动”几乎未能提供任何保护。这两艘船遭到包围、炮击并被击沉,救援只能由民间船只或安保公司协调完成。
“永恒C号”的运营方Cosmoship Management的一名负责人告诉《华尔街日报》,他曾向“阿斯比德斯”请求协助,但行动区域内根本没有欧盟的船只。
资源匮乏是问题的一部分。行动于2024年2月启动时,希腊指挥官格里帕里斯少将估计至少需要10艘舰船和空中支援。但在近期胡塞武装发动袭击时,“阿斯比德斯”计划手头只有两艘护卫舰和一架直升机。
行动经费也非常紧张,欧洲理事会为期一年的预算仅为1700万欧元,约合1980万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在2023年12月主导“繁荣守护者行动”应对胡塞袭击时,仅补充一种导弹的花费就超过这个数字十倍。
对“阿斯比德斯行动”的节约投入反映出一个更大问题——资源长期不足。

欧盟成员国几十年来不愿投入国防开支,导致如今缺乏应对海上威胁的舰船。以航母为例,其搭载的舰载机可以快速执行打击和防空任务,比配备火炮和导弹的护卫舰灵活得多。
欧盟的北约成员国总共只有3艘航母,而美国有11艘。
随着海上威胁不断增加,欧洲海军力量却举步维艰。过去一年中,法国和意大利曾向印度洋和太平洋派出各自的旗舰航母,以应对中国日益增强的海军力量。但注意力也可能被其他地区吸引。5月,欧盟宣布在黑海建立一个海上安全预警中心,因俄罗斯正打击乌克兰的航运通道,并非法运输石油。
体制上的限制也让欧盟难以迅速应对军事威胁。
“阿斯比德斯行动”属于欧盟的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框架,继续执行需要27个成员国一致同意。虽然欧盟国家不断增长的国防预算最终将带来更多海军力量,但过程非常缓慢。法国计划建造一艘新航母,预计2031年开工,但这艘新舰要到2038年才会取代现役的“戴高乐号”。
即使其他国家开始增强海军力量,兰卡斯特大学的国防专家贾蒙德表示,也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相关舰船才能部署就位。
只要货轮还在航行,红海就不会成为欧盟的优先事务。一些船只改走非洲绕道,虽要多花20天航程,还会让鹿特丹—新加坡的往返油费上涨33%;另一些船只则继续冒险穿越红海前往苏伊士运河,尽管战争风险保险费率已从袭击前的0.2-0.3%,飙升至船只价值的1%。
无论哪种方式,毕竟这些船依然在前进。
但单靠增加资源无法解决问题。航母还需护航舰艇保护免受导弹袭击,且即便有航母,也无法确保成功。美国对胡塞武装的空袭是否有效仍未可知。
要真正终结胡塞对船只的攻击,可能仍需依赖全面的外交解决方案。
无论如何,最严重的代价可能还在后头。北卡罗来纳州坎贝尔大学的海事历史学家梅科利亚诺指出:“胡塞武装已经为其他人提供了一份剧本。只需极少资源,就能制造巨大影响。”
如果其他组织效仿胡塞封锁要道,早晚包括欧洲在内的海军将不得不真正展示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