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正以惊人的资本魄力掀起新一轮跨国并购潮。7月24日,德国电子产品零售巨头Ceconomy发布声明,确认与京东就收购事宜展开洽谈,而同一时间,京东拟以40亿港元收购香港佳宝超市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两笔交易若全数落地,总金额将突破200亿元人民币,这不仅是京东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资本运作,更被视为中国电商巨头重塑全球零售格局的关键一役。
欧洲战场:溢价22.7%抢夺千店零售龙头**
刘强东此次瞄准的Ceconomy堪称欧洲3C零售“隐形冠军”。这家总部位于德国的企业,旗下运营MediaMarkt、Saturn两大连锁品牌,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12个国家拥有超1000家门店,年触达消费者超22亿人次,拥有4300万会员。其财报显示,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8.2亿欧元,同比增长4%,经调整息税前利润达2.9亿欧元,连续九年保持盈利增长。
更令刘强东心动的是Ceconomy的“生态价值”。除零售业务外,该公司还为海尔、博世等品牌提供线下展示空间,并孵化出PEAQ、KOENIC等自有品牌,贡献了可观的利润。京东提出的收购方案显示,其愿以每股4.6欧元的价格入股,较Ceconomy 7月23日收盘价溢价22.7%,对应整体估值高达22亿欧元(约合185亿元人民币),较当前市值溢价约9%。
然而,这笔交易面临重重阻碍。Ceconomy股权结构高度分散,第一大股东凯勒哈尔斯家族持股27.9%,其创始人遗孀海尔加·凯勒哈尔斯曾以12亿美元身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第二大股东为拥有260年历史的汉尼尔家族,第三大股东则是与麦德龙创始人施密特家族关系密切的Meridian Stiftung基金。“这些欧洲老牌财团对出售股份态度谨慎,部分股东明确表示反对。”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Ceconomy在声明中也强调“尚未签署任何协议,收购要约能否提出存在不确定性”。
亚洲棋局:40亿港元暗战香港零售市场
在欧洲战场胶着之际,刘强东同步推进的香港佳宝超市收购案显得更为“务实”。据知情人士透露,京东与佳宝已于4个月前签署协议,虽对外宣称“实际交易金额远低于40亿港元”,但市场普遍认为,京东看中的是佳宝在香港社区零售领域的深厚根基——其门店网络覆盖新界、九龙等核心区域,与京东“即时零售”战略高度契合。
“京东计划通过供应链改造盘活佳宝门店。”零售行业分析师李明指出,京东在香港已运营多个前置仓,若能整合佳宝的线下网点,可快速构建“1小时达”配送体系,直面阿里巴巴支持的惠康超市、屈臣氏等竞争对手。数据显示,香港即时零售市场规模2024年突破200亿港元,年增速超30%,成为电商巨头必争之地。
刘强东的资本棋局: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双重博弈
这两笔并购案暴露了京东的深层战略意图。一方面,通过收购Ceconomy,京东可获得欧洲成熟的线下零售网络,弥补其在海外市场的短板。目前,京东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不足5%,远低于阿里巴巴的12%;另一方面,拿下佳宝超市则能巩固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供应链优势,为未来拓展东南亚市场提供跳板。
“刘强东正在复制亚马逊的路径——以电商为核心,通过并购构建物流、零售、技术的生态闭环。”长江商学院教授李伟分析称,但京东面临的风险同样显著:Ceconomy股东结构的复杂性可能拖慢交易进程,而香港零售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整合难度不容小觑。
资本市场对京东的激进扩张态度分化。7月25日,京东港股股价微涨0.8%,但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警告:“若并购失败或整合效果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公司现金流和估值。”与此同时,花旗银行则上调京东目标价,认为“全球化布局将提升长期竞争力”。
老钱与新贵的对决:一场未完成的资本博弈
随着谈判进入关键阶段,刘强东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在欧洲,他要说服的是传承数代的家族财团,其决策逻辑远非商业利益所能涵盖;在香港,他则需在本土化运营中平衡效率与文化冲突。这两场并购战的结果,不仅将决定京东未来十年的增长轨迹,更可能重塑中国电商出海的竞争范式。
截至发稿,京东官方对两笔交易均未置评,仅表示“持续关注海外市场机会”。但可以确定的是,刘强东已按下全球化加速键——无论是200亿的资本豪赌,还是与欧洲老钱的博弈,这场零售业的权力游戏,才刚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