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当 CRO 板块7.44 亿资金涌入,中金公司关于 “创新药融资回暖、BD 交易爆发驱动行业复苏” 的研判,正揭开 CRO 行业 “周期反转 + 结构升级”的新篇章。从星昊医药的 “国际化 CMC 平台”,到睿智医药的 “CRO+CMO 一体化”,再到普洛药业的 “强 CDMO 战略”,这场围绕“融资输血、BD 变现、技术卡位” 的暗战,正在重塑创新药产业链的外包格局。
一、行业复苏的三大信号:融资、BD 与中报的共振
CRO 的反弹,绝非简单的行情躁动,而是 创新药产业链 “现金流修复 + 需求爆发” 的显性表征:
融资回暖:创新药 “补血” 重启外包需求
2025 年以来,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规模同比增长45%(达 320 亿元),百济神州、恒瑞医药等龙头融资超 50 亿元。“融资→研发→外包” 的传导链启动:
小分子创新药企业获得 10 亿元融资后,将 30% 预算用于临床外包,带动 CRO 订单增长;
基因治疗、双抗等新兴赛道融资占比超 30%,这类高复杂度药物对 “临床前 CRO+CMC 服务” 需求更旺盛(如星昊医药的基因治疗 CMC 平台已接 3 个订单)。
BD 交易爆发:首付款直接激活现金流
2025 年上半年,创新药 BD 交易超 80 起,平均首付款达 8.5 亿元(2024 年同期 4.2 亿元),两大效应显现:
现金流暴增:Biotech 企业通过 BD 获得 12 亿元首付款,当月即与睿智医药签订1.5 亿元临床 CRO 合同,加速项目推进;
估值重构:市场对 “管线价值” 预期乐观,创新药企业市值提升,反哺 CRO 企业的 “订单量 + 溢价能力”(如普洛药业为海外客户提供 CDMO 服务,溢价率达 25%)。
中报预喜:业绩验证复苏逻辑
多家 CRO 企业预告上半年业绩增长 30%-60%:
睿智医药:生物 CRO 业务(双抗、ADC 研发)收入增 55%,受益于新兴 modality 爆发;
普洛药业:小分子 CDMO 订单饱满,产能利用率超 90%,净利润预增 45%;
信号意义:中报业绩打破 “行业寒冬” 预期,确认 “创新药→CRO” 的需求传导已形成闭环 。
二、驱动深逻辑:创新药出海与产业链分工革命
CRO 的复苏,本质是 “全球化分工 + 产业链专业化” 的必然结果,三大趋势重塑行业生态:
创新药出海:国际标准 CRO 的 “黄金机遇”
中国创新药加速 “闯关 FDA”:
恒瑞医药海外临床项目超 15 个,80% 选择本土 CRO(如星昊医药),因其熟悉 “中美双报” 规则,可降低 30% 沟通成本;
百济神州、和黄医药的海外 BD 交易,要求 CRO 具备 “全球化服务能力”(如星昊医药搭建的国际化 CMC 平台,已通过美国 FDA 审计);
红利:国际业务占比超 30% 的 CRO 企业(如睿智医药海外收入占 40%),估值溢价达 20%。
产业链分工:从 “单一服务” 到 “一站式闭环”
创新药企业聚焦 “靶点发现 + 临床开发”,将“CMC(化学制造控制)、CMO(生产外包)、临床检测” 外包,催生 “CRO+CDMO” 一体化需求:
睿智医药:从化学 CRO 延伸至生物 CDMO(大分子药物生产),为客户提供 “临床前→商业化生产” 全流程服务,毛利率提升至 42%(传统 CRO 仅 30%);
普洛药业:以 “强 CDMO” 为核心 ,整合 “合成→分析→制剂” 能力,绑定海外 Small Pharma(小型药企),订单周期从 1 年延长至 3 年(长期服务溢价)。
BD 变现:现金流驱动的 “研发加速”
BD 交易的 “高额首付款”,让创新药企业从 “融资烧钱” 转向 “现金流自循环”:
Biotech 企业通过 BD 获得 10 亿元首付款后,将 6 亿元投入临床 Ⅲ 期,外包预算增加 200%,直接带动 CRO 订单爆发;
传导效应:BD 交易越多,创新药企业现金流越充裕,CRO 订单越稳定,形成 “BD→现金流→CRO→创新药上市→更多 BD” 的正向飞轮。
三、企业分化:赛道选择与技术壁垒的角力
CRO 板块的涨跌分化(2 股涨停、31 股上涨),暗藏 “赛道定位、技术纵深、全球化能力” 的生存逻辑:
星昊医药:国际化高端服务的 “破局者”
战略卡位:搭建 “CMC/CMO 国际化平台”,覆盖 “临床前研发→MAH 转化→商业化生产”,瞄准海外 Biotech 和中国创新药出海需求 ;
技术壁垒:攻克 “基因治疗载体 CMC 技术”(病毒载体纯度达 99.9%),进入海外基因治疗企业供应链(如美国基因治疗公司订单超 5000 万元);
估值逻辑:从传统 CRO(估值 20 倍)向 “国际化 CDMO”(估值 35 倍)跃迁,业绩弹性大。
睿智医药:“CRO+CMO” 一体化的 “全能选手”
业务闭环:以 “化学 CRO” 为基础 ,延伸至生物 CRO(双抗、ADC 研发)和大分子 CDMO,实现 “从分子设计到商业化生产” 全流程服务;
客户粘性:服务过 80% 的国内 Biotech 企业,绑定恒瑞、百济等龙头,复购率超 75%;
增长引擎:生物板块收入占比从 15% 升至 35%,毛利率超 45%,成为业绩新支点。
普洛药业:小分子 CDMO 的 “隐形冠军”
战略聚焦:坚定实施 “强 CDMO” 战略 ,专注小分子药物(占全球创新药 80%),打造 “中间体→API→制剂” 全产业链;
全球布局:在美国、欧洲设研发中心,服务超 200 家海外客户(占收入 60%),通过美国 FDA 审计的产线超 10 条;
业绩保障:订单周期平均 3 年,产能利用率超 90%,净利润增速连续 6 个季度超 30%。
联化科技:CRO 新势力的 “突围战”
起步优势:2023 年启动 CRO 业务,依托 “农药中间体” 的合成技术积累 ,快速切入小分子创新药临床前 CRO;
客户突破:已与 5 家海外 Biotech 和 10 家国内药企合作,完成 3 个临床前项目,单项目收费超 800 万元(行业平均 500 万元);
成长逻辑:从 “化工中间体” 到 “医药 CRO” 的转型,估值从 10 倍(化工)向 25 倍(CRO)修复。
华测检测:跨界玩家的 “差异化布局”
赛道选择:从 “检测认证” 切入临床前 CRO,在昆山建 “临床前 CRO 研究基地”,利用检测优势(如毒理检测、分析测试)提供 “一站式服务”;
协同效应:检测业务与 CRO 协同,为客户降低 20% 沟通成本,已服务 15 家创新药企业;
估值潜力:CRO 业务占比从 5% 升至 15%,带动整体估值从 15 倍(检测)向 25 倍(CRO)提升。
四、未来挑战:研发风险与全球化博弈
CRO 的复苏之路,仍需跨越 “研发不确定性、国际竞争、技术迭代” 的三重暗礁:
研发风险:创新药失败的 “连锁冲击”
若Biotech 的 Ⅲ 期临床失败,其外包的 CRO 项目(如睿智医药的临床 CRO 服务)将直接终止,收入确认延迟 + 坏账风险;
新兴 modality(如基因治疗、PROTAC)研发难度高,CRO 需持续投入技术(如星昊医药的基因治疗 CMC 平台研发投入超 1.2 亿元),否则将被淘汰。
国际竞争:与巨头的 “短兵相接”
昆泰(IQVIA)、科文斯(Covance)在 “全球多中心临床、大数据分析” 占优,中国 CRO 在国际化服务中仅占 15% 份额;
突围关键:“成本优势 + 本土资源”(如星昊医药的中美双报服务成本比昆泰低 40%)+“技术差异化”(如普洛药业的小分子 CDMO 工艺)。
技术迭代:新 modality 的 “能力考验”
双抗、ADC、基因治疗等新药物形式,要求 CRO 具备 “偶联技术、病毒载体生产、基因编辑” 能力,传统 CRO(如联化科技)需 3-5 年转型;
机遇:率先突破的企业(如睿智医药的双抗 CRO 服务),将享受 “技术溢价 + 客户垄断”(双抗项目收费比传统 CRO 高 80%)。
结语:CRO 的 “新周期” 与 “淘汰赛”
CRO 的复苏,是创新药产业链 “寒冬后的春天”,更是“技术与格局” 的淘汰赛起点 。在融资潮、BD 革命的推动下,具备 “全球化服务、一站式能力、新 modality 技术” 的企业(如星昊医药的国际化平台、睿智医药的一体化、普洛药业的 CDMO),将在这场暗战中脱颖而出,定义中国 CRO 的下一个十年。而那些固守传统赛道、缺乏技术纵深的玩家,或将在创新药的浪潮中逐渐褪色 —— 毕竟,医药创新的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 CRO 的专业赋能,更需要企业自身的硬核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