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稳定币是啥?来个科普精华版

2025-07-02 19:59:07
海豚投研
投研机构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1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一、核心概念:1. 诞生:源于加密行业早期对稳定计价工具的需求,解决了比特币等波动性过大导致的交易难题。2. 定义:是锚定法币价值的加密货币,其核心优势在于能与 DeFi 等区块链项目深度整合。随着传统金融机构涉足 RWA 领域,稳定币在支付和市场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它不仅作为加密货币市场的计价工具,更逐渐替代传统法币的支付职能。3. 范畴上,稳定币本身是 RWA(实物资产上链)的一种形式...

一、核心概念:

1. 诞生:源于加密行业早期对稳定计价工具的需求,解决了比特币等波动性过大导致的交易难题。

2. 定义:是锚定法币价值的加密货币,其核心优势在于能与 DeFi 等区块链项目深度整合。随着传统金融机构涉足 RWA 领域,稳定币在支付和市场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它不仅作为加密货币市场的计价工具,更逐渐替代传统法币的支付职能。

3. 范畴上,稳定币本身是 RWA(实物资产上链)的一种形式。它的特殊之处在于,锚定是一种特殊资产——现实世界的法币。比如,欧盟的 MiCA 法案区分了两种稳定币:一种锚定单一资产(如欧元),另一种锚定多种资产(如欧元和黄金)。其他 RWA 类型包括债券、房地产、企业资产的证券化(STO),甚至充电桩等等

4.. 本质上稳定币是链上法币工具,将现实世界资产价值映射到区块链网络。作为典型的 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它可以与比特币等加密资产进行点对点交互,而传统法币由于无法上链,缺乏区块链的可扩展性。

二、两种稳定币:

1)法币抵押型稳定币:

a. USDC,Circle 发行;持美国支付牌照,1:1 储备机制,客户主要是 Coinbase 等交易所。发行规模 1200 亿。使用的公链平台为以太坊

运作机制:机构客户电汇美元后,Circle 在区块链上生成等额 USDC,并将美元存入纽约梅隆银行等受监管账户(银行收取托管费),通过购买美债获得美债利息(利率 4.5%)。

b. USDT,Tether 发行;持美国支付牌照。发行规模 1500 亿,使用的公链平台为 TRONPS:100% 储备机制:需要抵押物,发行 1 美元稳定币,需抵押 1 美元现金或美债;风险小,主要是发行方被监管或美债违约。目前只有 1:1 完全抵押和超额抵押两种。

2)算法稳定币:

Luna,依赖算法调节其稳定性,没有底层资产,缺乏实物担保,上一轮比特币上涨中,算法稳定币暴雷逐步被淘汰。

三、按抵押资产的市场份额:

美元稳定币占比 95%;

四、稳定币 vs 其他虚拟货币差异点:

BTC:性质上是数字黄金,因稀缺;更偏价值存储,而稳定币更偏支付或者价值衡量。简单来说,行情差的时候,你会把 BTC 换成稳定币,这个跟规避股票下跌,把股票换成现金一样。

以太坊:数字石油,因支出大量应用。

Trump 币:名人信用变现。

稳定币:接近现实世界的计量单位。

央行数字人民币半中心化设计(央行可见交易数据,但商业银行不行),作为支付工具无法跨链条,稳定币兼具支付计划和跨链转换量大功能。体系完全独立。不会像比特币那样成为真正的应用,它更像是现有货币的升级概念。

作为链上法币来讲:稳定币应该才是未来的趋势,比如美元、港币、欧元。普惠机构可能会管理比特币,因为涉及自身利益,比如换成美元或欧元进行交易。政府对民众使用比特币的态度是不支持的,但也没有完全禁止,否则可能会引发隐患,比如转向境外交易。这与当前中国的外汇管制和外贸经济形势存在矛盾。

四、稳定币市场规模 Drivers:

a 玩家数量增长:如果有 10 家类似泰达的发行方,规模可能达到 1.5 万亿。

b. 应用场景扩展:目前稳定币主要用于炒币或避险,未来可能扩展至消费支付,规模可能翻 100 倍。目前 VISA、Master 等都支持稳定币支付,商城也能接受。瑞士还可以用 USTD 来缴税。菲律宾可以用 USTD 缴纳社保。

商家接受稳定币支付,主要是因为 a)支付成本低,链上即时清算,缩短供应链账期;2)拓展加密客户客群,微软、特斯拉已接入。

c. 金融市场杠杆:通过理财工具或美股投资,规模可能翻 500 倍;普通投资者:通过交易所稳定币借贷,获取利息收益,高的能到 10%。

d. 跨境支付:比如尼日利亚等地的使用,规模可能翻 100 倍。

目前泰达币(1500 亿规模)中正规外贸应用仅占 10%。例如,尼日利亚因外汇管制,进口商需溢价兑换 USDT 支付给香港贸易商,后者再转换为人民币或港币完成交易。但传统银行仍是主流(占比 95%),因安全性更高。稳定币可能涉及赃款或税务风险,当前外贸渗透率约 5%。

未来随着监管完善,稳定币与法币的兑换路径更清晰,贸易商会更愿意使用。传统银行和 SWIFT 的作用可能弱化,稳定币或成为替代方案。

目前已有跨境支付案例,如电商客户将美元兑换为 USDT 购买比特币。但外贸中应用有限,尤其在缺乏本地银行账户的地区,存在信任和成本问题。尽管尼日利亚等国有需求,但规模尚未成型。

五、稳定币作用:

a. 链上公允计价工具;可以作为加密货币市场交易的入场筹码;

b. 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价值桥梁;

c. 推动加密行业从小众走向主流应用: 提高跨境结算效率,

d. 满足发展中国家对美元资产的需求:阿根廷、土耳其通胀国家,由于本币贬值,持有美元资产,实现个人资产保值。

六、稳定币风险:

风险正在减小。早期算法稳定币(如 USDT)曾因机制问题崩溃,但现在的稳定币大多以法币或高流动性资产为支撑,安全性更高。主要风险可能来自监管变化或发行方的合规问题,但整体趋势是向更稳健的方向发展。

最初存在多种类型的稳定币,包括通过算法发行的空气币,其价格下跌时会触发特定算法机制;还有锚定比特币等资产的稳定币,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稳定币,因为比特币流动性波动剧烈,容易引发螺旋式下跌。例如韩国的 UST 事件导致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其高年化收益(40%、25%)吸引用户将 USDT 或比特币兑换为 UST,最终却归零或被盗。

这种案例正逐渐减少,因为监管要求稳定币必须采用 1:1 法币托管机制。像泰达币(USDT)的银行托管一直不透明,但未来发行方风险将更可控。其他风险包括机构破产重组或运营方跑路,但这些与稳定币的核心机制无关。例如,若币安倒闭,用户在该平台的所有资产(包括比特币)都可能损失。

政府通过牌照监管强化管控能力,例如调取 KYC 资料、交易记录及年度审计。稳定币将更透明,政府监管会更严格。发行方需约束合作方(如 DEX 交易所),形成监管链条。未来交易所可能直接申请牌照,缩短监管路径。

七、产业链及商业模式:

1)上游:发行方以及服务机构

a. 发行方:通过抵押美元购买国债赚取利息(主要盈利方式),主要是商业银行、投行和支付巨头(VISA、Master 和 Paypal)。发行方未来大概率会被限制,拿到牌照的才能发行。发行方是核心,门槛高利润高(通过购买美债获利);

发行方占据价值高地,但交易所可能也会尝试发行稳定币。如币安在欧洲与 Circle 合作发行稳定币(因银行单独发,用户少,合规门槛高,因此与交易所合作发行),但与美国关系紧张,没有在美发行(因涉及托管问题。)

生意壁垒:a. 资金,只是准入门槛,不算壁垒;b. 牌照生意,未来一定是牌照生意,对合规来说非常重要;c. 生态。

但这里核心的竞争点,还是发行方能够发展成出来的下游生态,网络效应非常强。

提高自己所发行稳定币的流通场景和速度。要么如京东有供应链场景生态、Paypal 有支付生态,应用场景越强,自己发行的稳定币的流通就越强,通过这个生意沉淀到的资金越多,利息也越多。

核心玩家介绍

Tether是第一个发现稳定币需求的人,所以生态最为广泛。但是合规上做得不如 Circle。Tether 年利润 137 亿美金。

Circle因为入场晚,场景拓展是通过给 Coinbase 交了些流量费,Coinbase 带头用它,生态慢慢繁荣起来。提交了上市招股书,年利润 1.6-1.7 亿,因为都给 Coinbase 缴纳流量费了

未来两家竞争:但后续可能要看牌照的获取能力,因为美国每个州都要拿牌照。

Circle:股东背景牛——IDG、中兴、光大、宜信。按道理 Circle 的成长性会更高。Circle 在二级市市场也非常稀缺。最难拿的纽约州牌照 Circle 拿到了。现在还在尝试拿香港牌照。

Tether:但美国前商务部长 Ross 的金融公司 Cantor Fitzgerald,有这个公司 5% 的股权,所以也有大腿。且公司说 26-27 年回发行完全符合美国标准的稳定币

b. 托管行:比如纽约梅隆银行托管 Circle 发行的稳定币,收取托管费,金额可能高达百亿;固定费用,利润稳定,但低。

c. 托管方与审计公司:与传统金融类似,负责资产托管和审计。 审计机构每年也能赚数百万美元

2)中游:公链/联盟链

稳定币需依托区块链发行。公链通过交易手续费盈利。

公链平台如以太坊、Solana、TRON 等,因为稳定币交易需要支付矿工费,公链方会从中分得一部分收益。通过 Gas 费分润;

商业壁垒:目前监管立法约束发行方的时候,可以约束发行方选择特定的公链平台,所以地位也不稳定。

且稳定币可以多链发行,在币安上接收 USDT 时,可选择以太坊,Solana 或 BNB。不同链地址不同,一旦稳定币到账,不再区分链的来源。但转出时仍需选择链,因此链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在合规性方面。

以太坊虽然技术较慢,但欧美市场认可度高;Solana 速度更快,在亚洲更受欢迎。未来,公链的监管会通过发行方间接进行,而不是直接监管链本身。例如,香港可能在稳定币发行时要求使用特定链,以符合监管要求。

公链接受度上:目前已经存在区域偏好。欧美用户倾向于使用以太坊,而亚洲、非洲用户更偏好 Solana 等链。交易所接入链的技术门槛低、手续费便宜,因此使用广泛。未来,公链将成为主权国家的竞争点之一。

中国香港不会允许所有稳定币都在以太坊上发行,因为这样不可控。但完全限制也不现实,因为以太坊被广泛认可。因此,香港可能通过牌照或约束发行方来间接影响链的选择。

3)下游: 交易所、支付、卡

a. 交易所:提供稳定币交易服务,赚取手续费和活期存款利息。 Binance 购买大量稳定币,并通过交易赚取手续费;竞争激烈

b. 去中心化项目:如借贷协议,以稳定币为基础资产。

c. 支付公司与钱包:管理加密货币资产,收取转账或兑换费用。未来可能类似支付宝,向商家收取手续费。

八、监管趋势:

各国都在立法规范稳定币发行。未来稳定币的发行,已注定是牌照生意。欧洲有 MICA、香港刚立法,美国也刚立法。立法本质上多去稳定币定价权。

1)立法监管出发点:

a. 发行方有足额资产背书,防空气币;

b. 规范反洗钱;

c. 满足审计要求;

d. 立法本质:争夺稳定币定价权,因发行方需将储备金购美债。

2)各国情况

a. 新兴市场发行稳定币诉求:

a.主要是本币贬值,又外汇管制,提供一个美元资产的购买方式。

b.跨境汇款:墨西哥人汇款回国手续费高,数字货币低。

c.类似俄罗斯这种:可以绕过银行 swift 系统,加密货币可以绕过制裁,稳定币大规模应用后,将颠覆传统以国家疆界划分的货币体系;

b. 美国推动立法的诉求:

a.核心动机是巩固美元地位,这一进程被类比为建立数字经济时代的布雷顿体系。

b.补充美债需求问题;Tether 应该是全球第七大美债购买方。

c. 欧洲推动立法:

通过 MICA 法案,要求数字资产服务商 2024 年底前获得牌照。币安等机构发行符合监管的欧元稳定币(100% 抵押欧元)。美国近期也出台法案,年底实施美元稳定币牌照机制。但目前 MICA 一共也就批准了 20 家公司发稳定币。

九、香港稳定币与立法情况

1)香港推动稳定币立法(5 月底立法完成):

政策逻辑:原则上,如果中国经济不好,监管只会更加严格,控制资本外流,而资产上链等于全球流通,这样对中国的汇率管控不利。

因此香港稳定币可能作为离岸人民币通道,不会与 onshore 人民币挂钩,只在香港试点,也有助于离岸人民币的国家化。本质上,如果港元稳定币需求增长,那么购买香港债券的需求也会增长。

中国推动稳定币目的:规避美国制裁,与俄等贸易;对发行主体做强监管。

实物资产上链立法:香港已立法推动稳定币发展,借鉴了美元稳定币的经验和欧盟 MiCA 法案的框架。香港可能要求 1:1 储备,并允许金融机构或支付机构参与,但最终法规可能对发行方资质提出更高要求。目标是增强金融影响力,类似美元稳定币对美债和美股的作用。

2)香港稳定币主要功能:

a. 跨境结算;b 银行间结算;c. 便利购买美元资产。

目前问题:香港在整个产业链中,缺乏优质公链。且港币稳定币的全球需求不足。

3)具体操作:

用户:HK 用户可以通过持牌交易所(HashKey/OSL)等,把港币退换成 USDT/USDC,再交易 BTC 等资产,减少汇率损失。用户通过不同发行方的稳定币做跨境支付,未来可能会与微信、支付宝等互通。

发行方:受牌照监管,1)缴纳 2500 万港币保证金;2)只能操作 1:1 港币抵押模式;3)禁止算法稳定币。

目前只批准了三家发行方:a. 京东的币链;b. 圆币创新科技;c,渣打;同时,设立沙盒机制,没持牌机构可参与测试,来促进创新。

应用场景上:

a. 商业支付:尼日利亚商户可通过港元稳定币完成跨境贸易结算,既推广了港元国际化,又避免了当地货币波动风险。

b. 稳定币还可用于美债等金融产品投资,形成完整生态闭环。

c. 港币与美元挂钩后,由于美元拥有庞大的理财市场(包括美债和股票),用户可以通过美元稳定币间接投资股票。虽然并非真实的股票购买,而是通过差价合约等形式实现,但这种机制实质上推广了美元的使用,并为稳定币用户提供了更多收益渠道。

4) HK 机构牌照申请动机:

a. 布局高增长领域

b. 拓展国际影响力

c. 生态协同;

5) 盈利来源:

a. 沉淀资金投资美债;

b. 代币铸造手续费(Tether 收取 0.1%);

c. 支付场景分润,Visa 卡消费支取 3% 手续费后返佣;

d. 通过稳定币等延伸至理财等金融场景。

本文的风险披露与声明:海豚投研免责声明及一般披露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