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触及3400点回落以来,A股稍显疲态。
今日A股成交额跌破万亿了,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9989亿元,全市场成交额10241亿元,较上日缩量97亿元。
截至收盘,沪指跌0.18%,深成指跌0.61%,创业板指跌0.68%。
(本文内容均为客观数据信息罗列,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在这关键时刻,又一“国家队”成员有重磅大动作!
1
诚通金控认购3只新发ETF
5月27日,工银瑞信基金、嘉实基金、富国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中证诚通国企数字经济ETF将于5月30日上市,首发募集规模分别为9.82亿元、5.74亿元、5.35亿元。
其中,北京诚通金控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诚通金控)分别认购3只ETF各2亿元左右。
此外,嘉实基金还出资超5000万元认购旗下中证诚通国企数字经济ETF。
公开资料显示,这3只中证诚通国企数字经济ETF跟踪的指数是中证诚通国企数字经济指数。
该指数以电子、半导体、软件开发、云计算、通信设备、数据中心和电信运营等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链上的50家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为成份股,是全市场第一只以国企数字经济为主题的特色指数。
中国诚通旗下诚旸投资表示,通过与公募基金机构合作发行挂钩指数的ETF,能够有效发挥“风向标”作用,引领市场关注和投资国资央企的新势能,推动资金向优质国资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中。
“国家队”的投资主体除了市场熟知的中央汇金、中央资产外,中央企业中国诚通集团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在二级市场,诚通集团主要通过旗下诚通金控、诚旸投资等进行投资布局。
截止2024年年末,诚通金控及其资产管理计划持有17只ETF,合计总市值超过15亿元,持有ETF产品有国企改革ETF、一带一路ETF、黄金ETF、农业ETF、银行ETF、消费ETF等。
在今年4月7日的关键时点,中国诚通发布公告称,旗下诚通金控和诚旸投资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和中央企业股票,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4月8日,中国诚通宣布拟使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资金1000亿元用于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本次诚通金控认购了三家机构的ETF首发份额,业内认为此举传递出坚定看好国资央企上市公司长期价值的积极信号。
2
高盛继续看好中国资产
随着市场对美元资产信心的缺失,美元恒强的历史规律开始出现裂痕,当前越来越多的市场资金正逐步流出美元资产,开始流向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非美货币资产。
近期人民币汇率接连升破多道关口,5月26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双上扬,早盘升破7.17关口,创下2024年12月以来新高。
高盛5月26日发布研报称,得益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强,维持对中国股票的“增持”立场。
高盛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带动中国股市上涨,每1%升值可推动股市上涨3%。在人民币走强的情况下,非必需消费品、房地产和券商股将表现优异。
高盛外汇团队最近预期人民币汇率将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内分别达到7.20、7.10和7.00,这意味着未来12个月内将有3%的升值。
本月,高盛股票分析团队更是两度上调中国股票指数。
5月8日,高盛研究部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及其团队发布报告称,对中国股市维持超配评级,将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未来12个月的目标点位分别小幅上调至78点和4400点,潜在回报率分别为7%、15%。
5月15日,高盛最新的一份报告中再上调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至84点和4600点,分别有11%和17%的潜在上涨空间。
3
存款利率破1的受益资产来了
一年期存款利率全线破1%,前所未有的低利率时代,160万亿的居民储蓄究竟何去何从?
5月20日,四大行同时下调存款利率,自此一年期存款利率全线破1。
一周过后,市场的资金有何变化吗?
资金的确向非银分流,涌入的却是信用债市场。
基金在持续大额增持信用债,对利率采取哑铃策略;理财延续净买入,小幅增持信用债;上周理财净买入79亿元,基金净买入423亿元。
从ETF的角度来看,股票ETF持续遭资金抛售,上周净流出192.27亿元,债券型却是持续“吸金”,上周继续净流入115.42亿元,两周合计净流入207.62亿元。
其中沪做市公司债、深做市信用债、中证短融、中债-中高等级公司债利差因子净价(总值)指数等信用债指数“吸金”居前,上周分别净流入43.42亿元、38.19亿元、17.07亿元、8.93亿元和7.29亿元。
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落地,债券类ETF获资金流入。上周南方基金上证公司债ETF、海富通基金短融ETF、信用债ETF大成上周分别净流入20.28亿元、17.07亿元、13.09亿元。
在资金的大肆涌入下,上周信用债表现亮眼,涨幅明显超过利率债,已经连续两周走出独立行情,其中2-5年城投信用债涨幅突出。
存款利率下调,为何利好的是长期限的信用债?
存款利率的下调,一方面降低了银行的负债成本,为银行、保险在资产端配置收益率与风险均较低的利率债等资产提供了空间。
另一方面,银行存款吸引力的下降,促使部分资金分流到非银金融产品,如银行理财、债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债市带来了新的增量资金。
回看2024年存款利率下调和手工补息带来的新一轮存款搬家,主要流向理财和债基。
中金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对非金融机构及政府债权增加26万亿元,而一般性存款仅新增17万亿元,两者差值9万亿元,比2023年增加了4万亿元,可以近似认为实体存款流向非银的影响。
这种资金分化下,去年市场最大的感受就是“资产荒”,随即蒙眼涌入债基和理财产品。
本次存款利率下调是近几年幅度最大的一轮,调整后1年期存款挂牌利率首次下降至1%以下,伴随而行的是理财公司密集下调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以及监管一直在推进理财产品的净值“真实化”。
这次,2024年的情景还会重新上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