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不断迭代,"人机共驾"场景日益丰富。遥控泊车、代客泊车、城区车道巡航、高速领航等功能正在越来越多的车型上呈现。这些技术为驾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当启用辅助驾驶功能出现事故时,责任该由谁承担?
车企与保险公司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被称为"智驾险"的保障方案,如小鹏汽车、阿维塔、鸿蒙智行等品牌均推出了相关服务。小鹏汽车的方案定价为239元/年,最高补偿100万元;小米汽车计划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保障金额;鸿蒙智行则提供价值约4000元的随车赠送权益。
然而,业内专家指出,这些所谓的"智驾险"并非真正的保险产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王国军教授表示:"保险产品只能是保险公司设计并提供的,其他机构提供的都不是正规的保险产品。"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也强调,将车企推出的保障计划称为"智驾险"容易与真正的保险产品混淆。
这些保障方案实际上是车主购买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后的权益类选项,赔付通常由车企负责而非保险公司直接理赔。以小鹏汽车为例,其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要求用户必须先购买小鹏保险(交强险+商业险),才能获得购买入口。
在这种模式下,车企和保险公司扮演着不同角色。车企承担赔付责任,特别是在用户未启用车险或车险赔付额度用尽后,由车企负责"兜底"。而保险公司则参与精算建模、测算赔付边界,为车企量身打造一套类似保险的权益方案,同时借此获取珍贵的出险样本数据。
当前辅助驾驶技术主要处于L2级,离L3级尚有距离。在"人机共驾"情形下,责任认定面临挑战。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尚未建立智能驾驶事故中"人机责任"的划分标准,导致事故双方常就"系统失灵"与"操作失误"各执一词。
更令人担忧的是,车企对驾驶数据的垄断性掌控加剧了定责不公风险——既作为涉事方参与定责,又独享原始数据留存权限,这种"双重身份"引发公众对数据真实性的担忧。
保险公司尚未推出真正的智驾保险产品,主要原因包括:缺少相关经验数据导致难以精确定价;缺少统一的责任认定标准;智能驾驶数据的真实性与透明度存在问题;不同企业的数据来源复杂且格式不统一。
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的提升,特别是L3级自动驾驶行将落地,驾驶主体逐渐由"人"向"机"转换,传统车险将面临重构。今年初,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发布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研究智能驾驶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未来,要使"智驾险"成为真正的保险产品,需要明确其与现有险种的界限和衔接关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统一的责任认定规范和数据监管机制。同时,保险公司、车企和科技公司需多方协同合作,共享数据,优化保险精算模型,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和保障范围。
构建智驾险良性生态需要政策层面加快明确不同级别自动驾驶的责任划分边界,建立事故鉴定技术标准与数据监管机制。行业层面则应由车企、险企、技术服务商及第三方机构共建数据共享平台,共同搭建智能驾驶保险定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