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周期重构的阵痛中,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价值链条的深度重塑。过去一年,持续演进的流动性困局加速了行业格局洗牌,传统开发模式在供给侧改革浪潮中持续承压。
而近期央行降准降息、结构性工具加码等政策组合拳的落地,则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这场变革中,流动性的释放正在不断激活房地产代建需求,其既承载着房企纾困盘活的现实诉求,又呼应着政策端对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的资源倾斜,轻资产模式再次迎来扩容机遇。
其中,绿城管理作为连续9年市占率超20%的行业龙头,凭借央企信用背书、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及政企合作先发优势,在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交汇点上,展现出穿越周期的战略定力与成长张力。
在政策暖风与模式红利的共振下,绿城管理的业务增长逻辑也愈发清晰。
一、政策组合拳精准滴灌,代建赛道迎来结构性扩容
看到政策层面的具体措施,央行宣布实施三大类十项支持稳市场稳预期的金融政策。其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释放约1万亿元长期资金,同步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的决策部署亦将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形成“宽货币+宽信用”的政策组合拳。
这一系列政策不仅缓解了房企的融资约束,更通过降低购房者信贷成本、优化结构性工具利率等路径,激活市场需求,实现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在笔者看来,这背后实则通过三重传导机制重塑行业生态:
首先在融资端,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约1万亿长期流动性,叠加政策利率下调,房企融资渠道逐步“破冰”。尽管轻资产代建企业不直接承担拿地成本,但房地产行业整体资金压力的缓解有助于开发商更倾向于通过代建模式推进项目,从而扩大代建企业的业务需求。
其次,流动性释放为行业纾困提供了输血通道,而需求端政策的同步发力则构筑了市场回暖的内生动力。LPR下调带动首套房贷利率下行0.1个百分点至3.85%的历史低位,使购房者月供压力减轻,从而撬动核心城市需求回暖,加速代建项目的去化效率。
最后看到供给端,支农支小再贷款、PSL等结构性工具利率同步降低0.25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对“三大工程”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政策层对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等领域的倾斜,将进一步激活政企合作类代建需求,为政企合作类代建项目注入确定性增量。
这背后凸显出决策层通过结构性工具引导资源向住房民生领域集聚的战略意图,与绿城管理在政府代建、保障房建设、城市配套等领域的深耕形成深度契合,推动行业价值链向专业化、精细化升级。
当传统房企仍在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中艰难腾挪时,代建企业已凭借轻资产模式率先驶入政策红利释放的快车道。
这种分化不仅印证了行业转型的必然性,更凸显了绿城管理在资源整合、风险隔离方面的独特价值,其业务本质已成为连接政策导向与市场效率的关键转换器,在行业结构性洗牌中占据先发优势。
2、轻资产模式护城河稳固,绿城管理多维优势共振
随着政策红利为代建行业打开增量空间,能否将机遇转化为持续增长动能,则取决于公司内生竞争力的厚度。
绿城管理2024年业绩公告的韧性表现,恰恰印证了其轻资产模式的战略韧性。在行业新签合同面积同比下滑5%的背景下,公司不仅实现稳健营收利润,更通过业务结构优化与全国化布局深化,构筑起多维护城河。
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取得营收34.41亿元,同比增长4.2%,归母净利润8.01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其轻资产模式对行业周期的天然“免疫力”,即不承担土地成本与开发杠杆,使得公司毛利率维持在49.6%的水平,显著高于传统开发企业。
这种财务健康度直接转化为股东回报能力。据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现金分红4.82亿元,近三年累计派息超20亿元。在降息周期下,保险资金、REITs基金对稳定收益资产的配置需求上升。因此,绿城管理这类营收稳健增长、盈利能力稳定且重视股东回报的公司或将成为长线资金的优选。
更深层的竞争力来自其业务模式的战略适配性。
凭借行业领先的代建管理能力,绿城管理可高效承接央国企、地方城投等主体的项目开发需求,在保障房、城市更新等政策重点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其一,规模效应与管理效能的双重提升,印证了其战略布局的前瞻性。
截至2024年末,公司代建版图已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130余个核心城市,形成网格化业务矩阵。这种全国性布局不仅有效分散了区域市场波动风险,更通过管理资源的集约化配置,实现了边际成本的持续优化。
具体来看,2024年公司合约项目总建面达1.25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0%,在建面积5396万平方米的稳健增长,印证了项目落地的确定性。尤其在新拓项目端,新拓项目合约建面3650万平方米的持续增量,位居行业第一身位,在行业调整周期中凸显了市场对绿城品牌价值与管理体系的认可度。
其二,高能级城市群的深度渗透构筑了价值护城河。
绿城管理重点布局的环渤海及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成渝城市群等高能级城市,占据期末合约项目预估总可售货值7201亿元的77.3%,为未来3到5年业绩释放奠定基础。其中,一二线城市建筑面积达55.3百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44.0%,较上年同期提升7.6%,结构性优化显著增强了抗周期能力。
其三,商业代建与政府代建的双轮驱动业务架构,则形成了风险对冲的良性机制。
商业代建作为利润引擎持续发力,2024年27.52亿元的收入贡献80%占比,17.3%的同比增幅印证市场化竞争力的持续提升。而政府代建以6.26亿元规模稳定基本盘,在政策导向型领域保持稳定输出。这种“市场化项目保利润、政府项目稳底盘”的业务结构,既确保了经营质量的稳定性,又精准卡位政策红利释放方向,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双重保障。
3、从规模领跑到智造升级,成长性获机构“大满贯”认证
在巩固既有优势的同时,绿城管理正通过多维创新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其发展潜力持续获得资本市场与专业机构的价值重估。
中指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5年1-3月中国房地产代建企业排行榜》数据显示,绿城管理作为行业头号玩家,今年一季度以882万平方米新签约规划建筑面积位列第一,印证了轻资产模式在流动性宽松周期中的强适配性。
特别是在当前货币宽松政策环境下,基于代建费收入与项目货值挂钩的特性,绿城管理凭借品牌溢价能力形成的费率议价权,也能够形成“水涨船高”的盈利弹性。
如果说规模扩张体现了发展速度,那么技术创新则决定着成长质量。
依托于多年行业的深耕积淀,绿城管理已实现代建全流程的数字化跃迁。从早期构建产品数字化管理平台,到推出行业首个智能化代建操作系统“绿城M”APP,公司成功将传统经验沉淀为包含“M登山模型”在内的智能决策体系。
这套系统通过机器学习海量项目数据,能在方案设计阶段精准匹配客户需求,在施工管控环节实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起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控闭环。
战略前瞻性与执行力的双重优势,使绿城管理持续领跑专业评价体系。
2024年,公司接连霸榜中指院、克而瑞等权威机构的代建类榜单,完成“大满贯”式行业认证,其中包括“2024中国房地产代建运营引领企业TOP 1”、“代建综合能力榜单TOP 1”、“2024中国代建企业综合实力TOP 1”、“2024中国房地产代建企业品牌十强No. 1”等多项荣誉。紧接着在近日再度蝉联“2025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代建运营优秀企业榜首”。
这些殊荣背后,是行业专业机构对公司从规模增长、技术迭代,再到品质输出发展模式的认可,更预示着在代建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的背景下,绿城管理有望持续扩大领先身位,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周期。
4、结语
当政策导向与市场机制在“房住不炒”框架下形成合力,轻资产模式所承载的专业化分工、资源集约和技术赋能,正推动行业从债务驱动型增长转向服务价值创造的新范式。
绿城管理的实践表明,在周期波动与结构转型的交织中,真正具备模式韧性与战略定力的企业,不仅能穿越行业迷雾,更能在重构产业生态的过程中,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
随着政策宽松周期延续,其央企背景带来的信用优势、低融资成本下的盈利弹性,以及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协同能力,将持续转化为市场份额的提升动能。这种转型样本的价值,或将超越单个企业的成长,成为观察中国房地产行业二次增长曲线的关键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