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产品在资本市场中正逐渐淡出投资者视野,成为被市场遗忘的角落。这种情况形成有其深层次原因。近两年内,LOF产品完全停止新发,没有新产品问世,市场规模仅约6291亿元,不足ETF规模的两成。
LOF与ETF同期诞生于2004年,发展轨迹却大相径庭。截至2025年5月中旬,市场上存在398只LOF产品,涵盖权益型、债券型等多种类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ETF产品数量已超1100只,总规模超过4.1万亿元,2024年规模增长更达80%。
LOF产品为何难以受到市场青睐?一个关键因素是交易透明度不足。ETF每日披露申购赎回清单,持仓公开可查,而LOF仅能通过季度报告披露投资组合情况。
交易机制上存在劣势也是LOF发展受阻的原因。ETF采用实物申赎机制,交易时段实时更新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帮助投资者判断价格偏离情况。LOF缺乏此项机制,整体交易效率较低。
流动性问题更为突出。LOF产品二级市场场内流通规模不足450亿元,超百只基金场内流通规模均不足1000万元。有些LOF产品单日场内成交金额甚至不足1000元。这导致投资者面临买卖困难或价差较大问题。
费率水平偏高进一步降低了LOF吸引力。目前LOF产品中管理费率最高可达1.8%,超过260只产品管理费率在1%及以上。相比之下,九成以上ETF费率在0.5%及以下。虽然业内人士解释称LOF产品设计复杂度高,需兼顾场内外两个市场,运营成本较高。
LOF产品陷入尴尬境地:寻求二级市场交易的投资者更偏好流动性强的ETF;倾向场外申赎的投资者则因场内流动性不足而对LOF缺乏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部分LOF产品业绩表现不俗。截至5月中旬,超半数LOF实现正收益,30余只基金涨幅超过10%。然而,部分表现良好的LOF产品近期频现场内溢价现象,暴露出流动性不足的弊端。财通福瑞混合LOF和新机遇LOF等产品均出现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基金份额参考净值的情况,引发基金公司发布风险提示。
在主动投资领域,LOF或许能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业内人士认为,主动策略的LOF可能成为新方向,目前ETF领域尚未有主动策略产品,LOF在这方面或具有一定差异化优势。但最终能否吸引投资者,关键仍在于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
市场观察者指出,解决LOF面临的核心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改善投资透明度、优化交易机制、提升流动性水平,都是LOF产品重获市场关注的必要条件。不过,这些改进涉及流程复杂,基金公司可能更倾向于直接推广现成的ETF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