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发表机构观点称,要为中国AI走向自立自强做好准备,上调中国科技股评级至“具吸引力”。
报告称,中国政府早在十年前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就已明确提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并推出了一系列促进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生产的政策,其中半导体行业成为重点。
当前,中国能否在人工智能(AI)领域达成自立自强目标,一直是投资者密切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低成本模型DeepSeek等问世之后,这一话题的热度持续攀升。瑞银方面将AI价值链细分为赋能层、智能层和应用层三个层级,并指出中国在这三个层级的自主程度存在差异。
在赋能层方面,中国已在部分领域取得进展。赋能层主要是为AI发展提供支撑的公司,涵盖半导体生产、芯片设计、云端和数据中心以及电力供应公司。不过,由于关键的半导体供应链仍由美国及其贸易伙伴的公司主导,中国在赋能层尚未完全实现自立自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依赖工业AI资本支出的领域,中国已基本做到自立自强。毕竟,中国是许多关键电力和资源相关组件以及其他工业设备的全球制造枢纽。以高带宽内存(HBM)为例,尽管中国目前仍依赖海外供应商,但在最近的限制措施出台后,国内公司正加快投资步伐,并探索使用性能稍逊的内存等替代方案。这表明,中国在该领域虽可能需要在性能上做出一定妥协,但确实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AI算力领域,中国正奋起直追。AI相关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主要围绕赋能层的AI算力展开,因为该领域占全球AI资本支出的一半以上。鉴于AI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美国出台的各种限制措施,中国在AI算力方面的支出预计将只增不减。虽然目前中国芯片的性能可能还无法与全球行业领军者相提并论,但国内加速器和图形处理器(GPU)芯片公司已占据中国AI算力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瑞银预计,中国AI算力支出将从2024年的180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900亿美元。考虑到地缘政治因素,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平台可能会加大对国内供应商的投资力度,以实现其AI目标,无论是在AI训练还是推理方面。据瑞银估算,中国AI算力的自主比率可能会从2024年的33%大幅提高到2029年的90%,这意味着AI算力本土化机会的规模将从60亿美元激增到810亿美元。
在智能层和应用层方面,中国的发展更为成熟。智能层包括开发大型语言模型的公司以及可将其数据资产转化为智能资产的公司,而应用层则包括将智能层工具嵌入到特定用例的公司。瑞银认为,由于本土互联网平台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在应用层的自主程度最高。而DeepSeek等低成本模型的推出,也使中国在智能层更接近自立自强。
在投资布局上,瑞银看好推动中国AI发展的领先互联网公司,并认为整个半导体供应链(包括部分设备制造商和芯片封装公司)存在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因为国内芯片创新正在加速。瑞银认为,在中美贸易战有望缓和的背景下,中国AI领域的持续突破应有助于推动科技板块走高。目前,瑞银对中国科技股的评级为“具吸引力”,并预计该板块今年的盈利增长将达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