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在美联储周三(5月7日)晚间选择维持利率不变、并未明确未来政策动向的同时,欧洲多国央行却加速转向宽松立场,凸显全球货币政策分歧正在进一步扩大。
随着全球通胀放缓,大多数主要央行今年以来纷纷启动降息,而一向是全球政策风向标的美联储,却可能因贸易战引发的通胀压力而被迫按兵不动,甚至延后宽松节奏。
关税冲击下,欧洲可能通缩,美国恐面临滞涨风险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将成为关税冲击最大的受害者。美元持续走弱叠加关税上调,使美国进口成本上升,通胀压力加剧;而其他国家则可能因贸易放缓、能源价格下行和本币走强而面临通胀回落风险。
英国央行率先行动,北欧央行释放鸽派预期
周四(5月8日),英国央行宣布下调关键利率25个基点至4.25%,并表示将考虑进一步宽松;
瑞典央行(Riksbank)与挪威央行(Norges Bank)均在声明中释放了未来降息的强烈信号;
三大央行均将关税视为全球增长前景的主要风险因素。
英国央行行长 安德鲁·贝利(Andrew Bailey) 表示:“过去几周表明全球经济极为难以预测,这正是我们必须采取渐进、审慎降息节奏的原因。”
与此同时,欧洲央行虽然要到6月初才召开下次政策会议,但市场普遍预期其将进行 13个月内的第八次降息,认为当前通胀已基本达标,而关税将拖累增长。
美联储坚持观望,“滞胀”风险令其陷入两难
与欧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联储主席 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 在周三讲话中明确表示,目前尚无迫切降息的理由,并警告称:“我们可能同时面临通胀上行与失业率上升的双重压力,这将对政策方向提出矛盾信号。”
他强调,“此时观望并无成本”,这意味着美联储仍在等待更清晰的数据来判断下一步行动。
贸易冲击超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应对范畴
尽管多家央行采取应对措施,但多数官员承认,当前由贸易政策主导的供应冲击,不同于以往以需求疲软引发的典型衰退,而且其政策反馈周期极短,难以预测。
贝莱德投资研究所主管 让·博伊文(Jean Boivin) 指出:“这更像是疫情时期的情景——由供应链中断引发的快速收缩,若干扰因素消失,经济同样可能迅速反弹。”
而各国央行政策决策往往影响的是未来12到18个月的经济预期,而政治与贸易政策的变动却可能在数周甚至数日内发生,这令央行处于被动地位。
当前央行核心任务:稳预期、控通胀预期扩散
在全球政策路径分化之际,央行的首要任务是维持市场信心,防止通胀预期失控。正如TS Lombard首席经济学家 史蒂文·布里茨(Steven Blitz) 所言:“没有人认为仅靠关税就能引发全面通胀周期,关键在于美联储将持续让这一行为变得‘代价高昂’。”
但布里茨也警告,企业利润受挤压、价格难以转嫁,最终可能引发信用收缩与裁员潮:“这正是衰退开始的方式。”
当前全球央行正面临新的政策拐点。欧美政策分化不仅是对各自国内经济形势的回应,更是对贸易政策“外生冲击”的不同适应机制的体现。未来数月,市场走向将取决于美联储的真实动向与全球关税格局是否出现松动信号。